浮法玻璃價格經過3-5月價格連續上揚6、7月份淡季相對平穩的走勢后8月份略有上升但整體來看下半年
浮法玻璃價格繼續回升的勢頭和幅度將難如上半年,且未來景氣走向不容樂觀,原因是產能擴張壓力仍然較重(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
平板玻璃完成
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雖然只有0.4%,但上半年新建成投產
生產線就有7條,在建生產線有20條,擬建生產線仍有50多條,總能力約2.4億重量箱,相當于去年底國內全部產能的58%),發改委正在醞釀出臺對
平板玻璃行業產能過快擴張的調控政策。
由于近幾年玻璃產能增加失控,加上去年5月份以來國家控制房地產加速的影響,玻璃市場已經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同時,由于重油、煤、電等原材料價格猛漲,使得玻璃成本增加。
成本的銷售價格的
擠壓造成了整個玻璃行業全面虧損的局面。
4月,
建材市場進入旺季,市場需求擴大,玻璃行業大部分企業的經營形勢開始走好,扭虧為盈,“盡管價格回暖,但玻璃全行業仍處在產能過剩階段,產業格局不變,價格長期趨勢難以把握。但隨著行業內兼并重組的加快,或許能產生大的龍頭企業,從而改變行業的低迷狀態”。
短期回暖難掩長期頹勢
“目前國內
玻璃企業90%以上的產品都是低端的平板玻璃。”由于產品競爭同質嚴重,導致國內玻璃行業陷入低價搶爭市場的競爭狀態,很多企業盡管取得了市場份額,但盈利減少。此外,原料價格上漲,導致企業不堪重負。玻璃生產的原料重油已由2006年初的1600元/噸升至現在的3000元/噸以上,最高到3500元/噸;
純堿價格也由2006年的1300元/噸升至目前的1650-1700元/噸。
自去年5月份以來,每重量箱玻璃的成本增加15元以上,而玻璃售價卻比2006年大幅下滑,今年一季度更跌入歷史的新低,玻璃價格比2006年同期每重量箱降低了約25元,因此,成本上漲是玻璃行業虧損的根本原因。
“產品供大于求才是玻璃行業虧損的根本原因。產能過剩,導致階段性供需矛盾突出,再加上行業集中度較低,企業間同質、無序競爭嚴重,導致整個玻璃行業遭遇寒流”。
據統計,2006年我國平板玻璃總產量超過3.21億重量箱,比上年同期增長14.6%;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28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35%,但主營業務成本增長了27.02%,增長幅度大于收入增長幅度逾12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9.25億元(前二季度為9.44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61.13%。企業虧損面進一步擴大,較上年同期增長63.86%,虧損企業虧損額較上年同期增長276.59%。
兼并重組將引領企業,走出盈利困境
盡管整個玻璃行業陷入盈利困境,景氣度下降,但也由此從低端價格競爭開始進入內在實力競爭過程,為一些尋求投資的戰略投資者、尋求并購的企業提供了機會。
年初,聯想控股在玻璃行業發力,其旗下
上市公司中國玻璃(3300,HK)通過一系列連環收購動作,以人民幣約4.16億元的價格取得內地7家玻璃公司的控制權,收購完成后,中國玻璃成為中國出口量最大的玻璃制造商之一。
隨著玻璃行業競爭加劇,企業間兼并重組將是走出盈利困境的發展方向。“通過兼并,企業做大做強,能夠提高市場占有率,提高企業利潤。”此外,隨著企業兼并重組調整結構性矛盾,實現一體化經營,有能力改變目前存在的上游平板玻璃供給過剩與下游
深加工能力不足的結構性矛盾。
目前,我國擁有世界玻璃生產總量31%的份額,但卻散落在近300家大、中、小企業中,無法與世界五大集團公司相抗衡。而且,普通浮法、平板玻璃等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卻仍然供不應求。“如果維持現狀,企業不兼并重組發展大型玻璃集團,改變產業結構,將很難改變現行產業低迷的現狀。”楊昕表示。
目前玻璃行業產能已經過剩,大規模建新線來生產高端玻璃產品的可能性并不大,“擴張的途徑將更多的是通過兼并、收購整合的方式來完成”。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玻璃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