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購房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大開銷,房屋質量方面的糾紛也越來越多。上半年,國內某市上周內接到的房屋結構性質量問題的投訴就超過120起。然而,這還僅僅是暴露在陽光下,普通消費者能夠看到的問題,調查顯示現在一看不見的問題更加嚴重。
由于建筑“未老先衰”,現在不少業主所購房屋的價值已經大打折扣。有專家推算,如今每年中國的隱性建筑損失都在4500億元人民幣。
“現在全國相當多的建筑工程、資料在造假!”年近70的建設部某中心特聘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周磊堅一邊說,一邊用拳頭氣憤地敲著桌子。他花白的頭發在空中抖動,情緒非常激動。
“我看到過的工地,梁、柱、墻、
混凝土里面的
鋼筋保護層超過規范允許的偏差5—10倍,有的甚至還多。” 尤其讓周磊堅擔憂的是,類似建筑質量問題目前在國內已經比比皆是,并且其直接結果就是建筑物的壽命大大縮短。然而這些建筑物的驗收資料全部是“符合要求。”
眾所周知,房屋壽命有多長需要基于一系列技術指標的保證。
在現階段,中國常規房屋應該正常使用50年,這種壽命預測是在我國混凝土規范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它也并不是一個較高的標準。目前瑞士、挪威等國家房屋壽命估算可以達到80年,英國房屋壽命更是高達132年。
“中國現在的問題是許多房屋可能連50年的壽命都達不到。由于建筑結構問題,許多
鋼筋混凝土的壽命不過2 5年左右。這些房屋就好像得了隱性大病的人支撐不了多久一樣,只是目前表面上還看不到。現在大家注意的都是房子垮了,倒了,砸死人了,其實現有房屋存在的一些隱患才真正令人擔憂。”周磊堅說。
建筑物壽命的縮水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這樣算下來,中國國內一年的隱性建筑損失至少都在4500億元人民幣。
遺憾的是目前國內并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這種無形之中的巨大損失。
有人說,中國目前建筑物壽命不達標已經形成一個巨大的黑洞,但是這個黑洞是如何產生的呢?
工人體育場、民族文化宮這樣的“十大建筑”也存在“短壽”問題“混凝土保護層不達標,里面的鋼筋就會提前
銹蝕。房子如果蓋好后就
開裂,不僅僅是外形不美觀,而且意味著鋼筋從現在起就開始銹蝕了。”周磊堅說。
作為在建筑行業摸爬滾打近45年的資深人士,周磊堅曾在1990年北京亞運會總指揮部負責施工質量工作。當時工人體育場是亞運會主賽場之一,需要提前進行翻新。
“工人體育場是建國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都是特級建筑,應該能使用100年以上。結果翻新時,把混凝土砸開發現,25毫米的鋼筋銹得只有8毫米了,
承載力和原來相比已經相差甚遠。工人體育場本來到2059年都不會出現問題,但從蓋好到翻新才29年(1959—1988年),已經是這種局面了。”
“民族文化宮也是如此,翻新的時候,發現直徑20毫米的鋼筋銹得僅剩12毫米。原計劃8000萬元翻新,結果花費超過了2億。百年級的建筑都是這種壽命,何況普通百姓的住宅呢!周磊堅進一步解釋說,十大建筑出現的問題主要是由于當時為快速施工,所以在混凝土中加了很多鹽,以保證冬天不凍,能繼續施工,但是這種方法極易
腐蝕鋼筋,當時又沒有很好的阻銹劑。但現在的建筑不是加鹽問題,而是由于施工質量不能保證,導致鋼筋提前銹蝕。當然建筑物的短壽問題并不僅僅在鋼筋上,它還有其他一系列的原因。專家們分析,首要原因是施工質量問題;二是部分建筑監管機構并未對建筑質量進行嚴格的檢查驗收;三是建筑設計本身先天不足。監管不力是出現問題的關鍵。
問題根源:施工現場沒有質量控制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就是施工現場的質量未能有效控制。我們的建筑設計已經非常先進了,還從國外請了著名的設計師或設計單位,為什么建筑還達不到標準?對此,周磊堅認為,這是因為專家制定出的設計規范和施工現場的實施規范是兩回事。
“設計規范是告訴你如何計算,如何
抗震、受力,根據結構受彎、受壓、受拉來配不同粗細和級別的鋼筋和不同等級的混凝土。而施工規范則是把按設計規范的要求做的設計圖變成現實。”
周磊堅告訴記者,在工地上常常看到攪拌站沙、石嚴重混堆,在配混凝土時,水泥、沙、石、水和
外加劑根本不過秤,許多工人非常不認真,只是估個大概而已。最令周磊堅感到氣憤的是,有的工地甚至根本沒有秤,現場的混凝土配比比例牌也只是做做樣子。
“添加的沙、石、水泥還有外加劑都必須有一定的比例才能達到設計確定的等級,嚴格到和石子大小含泥量等因素都有關系,否則就會大大降低混凝土的
強度,帶來居住重大隱患。”
此外,還有很多重要環節的質量控制也有問題。
混凝土疏松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混凝土越疏松越容易裂,越容易腐蝕鋼筋。此外房子的
抗凍性、
耐久性、抗震功能也就變得越差。所以應該用50年的建筑,15年房子就開裂了,到不了25年,房子就成危房了。但是日常誰來檢驗它們的耐久性呢?”周磊堅反問。
從
樓板開裂到房倒屋塌中間有一個過程周磊堅教授的一個朋友在北京某知名小區買了一套別墅,光裝修就花費幾十萬元。但是人住沒多久就發現
吊頂滲水。打掉裝修一看,原來是樓板嚴重開裂,“已經裂通了,現在還在和開發商打官司。 ”
周磊堅的朋友遇到的問題也是近年來業主投訴比較集中的一項房屋質量問題。周磊堅說這種樓板開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混凝土強度不夠;房屋
保溫不足,使得混凝土溫度差變化過大;或是施工配的模板套數太少等問題造成的板底結構
裂紋。一般來說,開發商都會同意給受損住戶進行修補、填充。但是這樣的房子就算修好了嗎?
“房子裂了修補一下同樣可以住,真正到房倒屋塌還有一個過程。就像工體平時上去幾百人走動沒關系,但如果開演唱會或有大型活動,10萬人同時上看臺,到氣氛熱烈時,跺腳、拍手都會產生共振和超載,那時候只有8毫米的鋼筋是承受不住的,后果不堪設想。住宅也是這樣,老百姓的生命是交在建筑者手中的,不能當兒戲。”
“但是現在全國基本上都沒有施工單位再評工人等級了。”周磊堅告訴記者取消工人等級評定后,大量工地上都是沒有技術培訓過的務工者。“一些包工頭就知道掙錢,一線的大都是農民工,高樓大廈如何施工他們連看都沒看過,還選擇什么工藝?”
更糟糕的是,現在國家將如何施工的規范都取消了,只剩下純驗收規范,所以現在建筑工人在施工過程沒有強制性的規范條文約束,怎么可能對過程質量進行有效控制呢?
設計和施工中的結構質量問題也是“短壽”兇手之一。“長期以來。我國各省市都在評質量優勝杯,北京有長城杯、上海白玉蘭杯、江蘇揚子杯……但是這些評選的共同特點都是竣工時才評杯,
魯班獎更是使用一年才評。因此評選的時候看到的都是涂脂抹粉的建筑外觀。結構質量什么也看不到,只能憑資料定論,而資料水分太大,基本上看不出結構中的任何問題。”
周磊堅告訴記者現在主要問題集中在施工階段,特別是由于“偷工”和“減料”造成的結構性問題。在工地上,周磊堅拍攝了大量照片,這些照片記錄了一些關鍵的細節部位不認真處理的“偷工”場景,比如抹灰,每一遍抹上去的厚度不應該超過8毫米,20毫米的應該分三遍抹上,但有的兩遍甚至一遍就完成了。這樣會造成灰漿下墜、開裂。
粘接效果也不會好,也壓不實。還有鋼筋跑位問題:比如柱子中兩根鋼筋本來應該按照計算規格分開一定尺寸,但照片上,有的鋼筋都并到一起了,根本不在應放在的位置。“這樣起不到形成力矩的作用。就好像一個人兩條褪叉開站不易被推倒。但是合并站,就很容易被推倒了。”周磊堅說。
使用劣質材料和“減料”的問題現在在建筑行業中也十分嚴重,應當5毫米厚的
鋼板在建筑中只用3毫米的,2 8毫米的鋼筋也被私下換成25毫米的,或者鋼筋間距變稀,根數減少。
但是由于封頂后再驗收,這些問題并不能馬上暴露出來。所以周磊堅認為,這種忽視結構性問題的做法就是在用 “軟刀子殺人”。
“死后驗尸”式的檢驗標準為造假提供了可能。工人自身技術不足,再加上沒有嚴格管理,房屋質量可想而知。但是,這些“未老先衰”的房子又是怎么通過驗收、成為合格品的呢?
“現在的建筑驗收采用了強化驗收、完善(檢測)手段的方式。”周磊堅說“美其名日‘強化驗收’實際上是‘ 淡化過程把關’,而檢測手段往往只能起‘死后驗尸’作用,改變不了既成的‘不合格’的事實。”而且這些不合格再加固修補的建筑的后果,目前多數是壽命縮短但并未造成人員傷亡,沒有房倒屋塌,所以很少有人追究存在的建筑質量問題。
所以如今在建筑界普遍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優不優,看裝修。齊不齊,最后一把泥。”
更為嚴重的是現在的結構分項工程檢驗批驗也大都流于形式。
周磊堅這幾年中不斷地向有關部委反映這一問題。“但某些主管領導不斷變動,反映的意見總是待批,不了了之。或不從實際出發,聽取意見,而是打官腔:‘你說的問題很重要,我們將會研究,但現在太忙……”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幕墻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