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KV多組分靜態混合生產線。
十年磨一劍。1996年,投資50萬元,租用原進出口公司東山外貿倉庫起家的
杭州之江有機硅化工有限公司,由于一開始就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開發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型
化學建材產品,使企業走上了永續發展的軌道,成為國家經貿委首批
硅酮結構膠生產認定企業之一,浙江省“五個一批”重點骨干企業,國家火炬計劃重點
高新技術企業。
市場需求創新導向
創業之初,正值國內建筑行業蓬勃發展之際,建筑應用的
有機硅產品十分走俏,
硅酮密封膠蘊含著巨大的市場空間。然而,當時國內涉足這一領域的企業產品還未形成民族工業品牌,90%%的市場份額被國外占領。面對這一商機,之江選定了以建筑行業為終極目標的有機硅系列產品的開發創新,經過兩年努力,開發的有機硅系列產品獲得了國家經貿委的生產認定,批量生產后,迅速占領市場。2002年,之江成了行業龍頭,之江
硅膠產品成了民族工業的一流品牌,市場占有率達到40%%。
初戰告捷的之江,始終以市場需求為創新目標,隨時關注著建筑
新材料的發展動向。當國家
建筑節能政策出臺后,使
中空玻璃得以迅速普及,而此時之江已成功開發出用于建筑的
硅酮密封膠產品。為抓住這一商機,轉而開發
中空玻璃密封用
聚硫密封膠和
丁基密封膠,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工業化研究,經過國家有關檢測中心檢測,開始大批量生產,迅速打入國內市場。當
石材幕墻以其高雅亮麗的獨有風格,大量應用于建筑物表面時,之江又不失時機地研發出用于
大理石、花崗巖等石材
粘接的
干掛膠,一時間成為市場的寵兒,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新產品。而早在2000年,之江發現
建筑加固行業十分火爆,于是,一種用于
鋼筋螺栓植筋錨固的
植筋膠在之江開發成功,被廣泛應用于各類建筑施工、建筑物加固、結構補強、修補及裝飾裝修中。
2002年,之江已發展成為密封膠領域的行業排頭兵,仍然遵循著從市場到產品,從產品到市場的創新發展規律。此時汽車工業開始井噴式發展,從未涉及
聚氨酯汽車工業密封膠的之江公司,面對國內廠家技術檔次低,質量存在缺陷,難與外商抗爭。而國內行業
技術標準又完全按照歐美模式,嚴重阻礙了我國汽車工業聚氨酯膠國產化及行業發展的事實現狀。對此,之江打破常規,與國內多家科技院校合作,研發汽車工業
聚氨酯密封膠,即車身膠和風擋膠。目前,該產品不僅榮獲杭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火炬計劃發展項目,而且,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成了之江新增長點的支柱產品。
內外聯動超前研發
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需要不斷增強主體創新能力,這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核心動力源泉。為了超前研發,贏得主動,之江通過對研發工作軟硬件環境建設,采取內外聯動戰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為此,之江在銷售市場部專設市場動態調研機構,研發信息采用多渠道收集,內部制度圍繞研發流程進行,并實行功臣獎勵制度,還拆巨資不斷完善企業技術中心裝備,有利于研發項目的開展。
為擴展技術創新新視角,之江還在歐洲設立辦事處,負責尋找歐洲化工技術市場新項目和新商機,為國內各替代進口產品的研發項目提供技術支持和技術交流的機會,為內外聯動,超前研發提供平臺。
通過以解決技術規劃的產業背景積累問題和已有產業深層次科學問題來引導產品超前開發工作,在這一點上,之江主要依托于國內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來完成。如2003年,之江獨立承擔了國家863高技術研究發展項目——特種有機硅
密封材料的制備與應用研究,就是通過內聯形式進行的,從而,引領了有機硅行業的高技術發展。而目前正在與中國科技大學合作的含氟新型
涂料、與中科院化學所合作的特種封端聚醚、耐高溫
陶瓷等先進材料的研發,也是如此。而外聯超前研發,就是通過市場需求、國外新產品跟蹤、國內外技術進步等渠道,確立研發項目。如與開創我國聚氨酯密封膠引進技術先河的歐洲專家進行技術合作,開拓了建筑用聚氨酯、汽車用聚氨酯的市場;又如與全球有機硅材料第三的歐洲WACKER集團進行技術合作,提升了國內脫醇型RTV
硅橡膠的產品性能,以及邀請國際有機硅領域著名海外專家加盟公司技術中心,開拓新的乳液產業領域。尤其是電子電器工業
有機硅密封膠的研發,也是通過與國際企業的交流進入該領域。同時,之江企業技術中心也承擔著孵化器職能,即培育企業新研發項目進行工藝創新,構成戰略產業鏈,完成科研成果轉化等。
人力資本增值創新
企業發展的動力,在于人力資本的增值。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之江,始終堅持人力資本的增值高于財務資本的增值。基于這一創新理念,之江為各類人才積極營造著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為此,之江對內引的各類專家學者等,創建了具有綜合實力的老中青結合的研發隊伍;對外引的專家、海外投資、行業跨國企業,搭建交流與合作的研發平臺。對年輕的專業人才,創建了培訓與進修相結合的機制,選拔優秀研發人才,攻讀碩士、博士課程。同時,創建了以人為本的開發管理體系,出臺激勵型薪酬考核體系,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指導研發工作有序進行。
同時,對人才的評價體系按科學的多重考核制度進行,從精神與物質雙重效應上制定激勵制度,設立優秀研發員工評選制度,具體研發項目的經濟獎勵以期權、紅利、凈利分成等多種方式進行,項目成功后科技人員分享利潤、股權。通過新技術和產品的孵化,使科研成果直接跟經濟效益掛勾考核,充分體現科技人才的創造價值和自身價值。從而,加強了研發人員的市場觀念,對孵化出的新公司、新產品實行科技入股等形式,對研發人員進行激勵,從而培養和留住優秀人才,確保企業二次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