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亞運會比賽場館——新建篇

亞運城綜合體育館
亞運城綜合體育館包括體操館、臺球館、壁球館及廣州亞運歷史博物館,賽后將成為廣州新城集體育、商業、公共服務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建筑綜合體,服務于市民。其中,體操館設固定觀眾席位6233個,賽后可改造為8000座籃球館,具有多種功能靈活性。為適應表現體操這一頗具藝術魅力的體育項目的需要,該館的設計構思凸顯了“飄逸彩帶”的主題,用流動的線條展現嶺南建筑輕靈飄逸的神韻,打造獨一無二的建筑風格,建筑造型新穎獨特,具有強烈標志性。而且結構復雜多變,使用多種工程新技術和多種節能新技術,減少能耗,綠色環保,屋面雨水可以收集再利用。

廣州自行車輪滑極限運動中心
位于大學城體育與信息共享區的廣州自行車輪滑極限運動中心包括自行車館、輪滑場、極限運動中心區等。該中心的設計采用蘊含極限運動之極、共享之核、速度/力量/技巧之旋、風尚潮流之風的“極、核、旋、風”理念。其中,自行車館的造型設計充分考慮了南方地區濕熱多雨的特點,借鑒騎樓街的做法,在東西向設計了遮陰外廊。輪滑場布置在極限運動中心基地的南側,北面緊鄰自行車館。建筑立面充分結合看臺設計,側面開圓形采光窗,取材于輪滑球鞋。采用灰白色調搭配,造型簡潔大方,充滿力量感,充分展示體育建筑獨特的魅力。

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游泳跳水館
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游泳跳水館是亞運會游泳跳水項目的主要比賽場館,將舉行游泳、跳水和現代五項游泳比賽及亞殘會游泳比賽,賽后將作為國家南方訓練基地,滿足國家隊冬訓及亞運會之后舉行重大賽事的要求。該館總坐席數為4586座,分別設置了標準比賽池(含移動池岸)、練池、跳水池。其設計力求與原基地環境相協調,總體布局上廷續了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的總體規劃設計理念。游泳館主題造型采用雙色螺旋流動造型,主體建筑白色和藍色相間,既巧妙地隱喻了廣州“云山珠水”的城市地理特征。又是對主體育場“飄芾”曲線的延續。同時通過相互穿插流動造型,結合建筑朝向,很好的滿足了建筑內部空間高度、采光通風、建筑節能以及合理布置設備管道的需求。

南沙體育館
南沙體育館是亞運會武術比賽場館,因此在設計上場館也體現了中國武術的意境。南沙體育館的外殼分九個曲面單元,單元間片片層疊,并分為南北兩組以比賽大廳圓心為中心呈螺旋放射狀展開。這種富有動感的設計隱喻了中國武術的最高境界—— “陰陽俱合,天人合一”。同時結合廣東海洋文化的特征,借鑒了富有肌理變化的“海螺”外殼作為造型設計的意向。南沙體育館主體鋼結構部分采用了雙層環形張弦穹頂結構,主跨度達到了98米。

廣州亞運會網球館中心
廣州亞運會網球館中心位于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西北面,總建筑面積3350平方米,可容納10000名觀眾。網球中心由一個可容納10000名觀眾的比賽主場、一個可容納2000觀眾的比賽副場和14塊室外標準網球場及相關附屬用房組成,占地面積56398平方米,建筑總面積3350平方米。

廣州體育學院體育館
亞運廣州體育學院體育館位于廣州大道北廣州體育學院河東片區內,總建筑面積約14500平方米,能容納約~sO00觀眾。體院體育館的建筑一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建筑的意念,外墻豎立的柱子還借鑒了廣州騎樓的概念,另一方面通過玻璃與柱子的虛實對比,在陽光照射下充分展示現代感。體院體育館的設計追求節能環保,觀眾的休息場所選擇由外廊解決,減少空調用量。另外,場館館頂還會開幾個天窗,用漫反射的方式引進自然光。這樣的光線不僅不會刺傷人眼,而且節省用電。

廣州飛碟訓練中心
廣州飛碟訓練中心位于增城市派潭鎮榕樹嚇村,臨近廣州北部生態旅游區,處于增城市的都市農業與旅游生態發展圈核心位置。該項目包括飛碟靶場、主體建筑、賽事輔助區域三個部分,將承擔2010年亞運會飛碟多向、雙向、雙多向射擊比賽,滿足亞運會的比賽需要。亞運會結束后,該中心將作為廣州市射擊射箭運動基地,也將作為國家射擊隊及廣東省射擊隊的冬訓基地,并向公眾開放。

黃埔體育中心體育館
黃埔區體育中心體育館是廣州第16屆亞運會的場館之一,坐落在區體育中心的東北面,建筑面積1.8萬多平方米,建筑高度為22.4米。體育館由比賽館和訓練館組成,可容納近5000名觀眾,建成后將成為亞運會男子籃球小組賽的場館。體育館的外觀設計用“蕉葉”、“闊葉”和“艷陽”相輔相成,充滿現代技術美感。

廣州棋院
廣州棋院新址北面毗鄰美麗的白云山風景區,而西面則緊靠靜謐的麓湖,可謂是依山傍水。新廣州棋院于廣州亞運期間,承辦圍棋、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的所有比賽。棋院主要將由一個1000平米的大型比賽場館,以及兩個500平米和三個100平米的中小型場館組成。亞運會后,廣州棋院將承接各類型的棋類賽事以及棋牌運動的培訓重任。此外,參考日本棋院的設計,廣州棋院內將會有餐飲住宿和地下停車場的配套。
亞運城規劃建設將推動城市長遠發展


亞運城無疑將成為廣新城及周邊區域快速發展,州新城建設的啟動區,帶動廣州對廣州“南拓”具有重要意義。

廣州亞運城綜合體育館效果圖
第16屬亞運會將于2010年11月12日在廣州舉行,各受關注的亞運場館建設今年也已接近全面竣工。眾所周知,體育場館是一屆大型運動會的“硬件”,廣州亞運會將使用70個場館,其中包括12個新建場館和58個改擴建場館。相比較于奧運會28個大項的規模而言,廣州亞運會共設有輥個競賽項目,因此將投入使用70個場館?梢哉f,廣州亞運會的競賽項目和場館數量都超過了北京奧運會。

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規劃布局】
亞運城將成廣州南拓啟動區
在亞組委場館器材部部長彭高峰的辦公室桌面,擺著一本本厚厚的《亞運場館建設項目亞運要求》,彭高峰笑著對記者解釋: “廣州亞運會有42個大項,因此我們在進行場館建設與改造之前,就要針對全部42個竟賽項目場館制定使用功能和技術標準要求,我們稱之為‘亞運要求’。”從位于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內的廣州亞組委出發,需要驅車40分鐘才能到達位于蓮花山風景區南麓、蓮花山水道西岸的廣州亞運城。彭高峰介紹,廣州亞運的場館布局雖然看似分散,其實從宏觀來說包含了“兩城兩中心和老城區”——即亞運城、大學城、廣東省奧林匹克中心、天河體育中心和總部酒店(花園酒店)周邊場館等5大亞運場館群,廣州亞運會的大部分比賽都將集中于這幾個場館群。其中,天河體育中心、廣東省奧林匹克中心、大學城原本就有相對較為集中的體育場館。秉承“節儉辦亞運”的原則,將充分利用這些現有場館。
如果單從籌辦一屆亞運會比賽的角度考量,廣州完全可以將所有的場館盡可能地集中建設。這樣一來,建設的壓力要小一些,賽事的組織難度也會少很多?墒蔷痛嬖谥惡笫褂玫拈e置浪費等問題。因此,經專家組的反復研究和論證后,廣州市形成了一個定論——亞運場館的建設與改造必須與廣州城市的發展建設緊密聯系。將廣州亞運城選址定在廣州南部,就十分符合廣州“南拓、北優、東進、西聯、中調”的城市發展戰略中“南拓”的要求。同時,為了配合亞運會的成功舉辦,廣州的城市交通也將在亞運會舉辦前完成一次大改造。屆時亞運城與各賽區都有便捷的道路聯系,廣州地鐵海傍站、京珠高速與平南高速出人口與亞運城相銜接,將有效確保運動員、官員技術人員、媒體人員等使用專用交通工具,在40分鐘內從亞運城到達遍布全市的主要比賽場館,絕對不會對運動員的比賽造成影響。

廣東奧林匹克游泳跳水館外景
【建設進程】
2010年3月全部場館竣工驗收
根據亞組委制定的《亞運會場館工程建設實施方案》,所有的亞運場館將被劃分成4批進行建設和改造。例如廣州體育館和大學城中心湖區鐵人三項賽場是最先一批進行改造和建設的廣州亞運會場館,它們在2008年都要舉辦重要賽事,因此改造工程已經完成。而現階段全面鋪開建設的主要是一些改造工程量較大、建設工期較長的場館,例如亞運城。最后一批開工的多為隸屬高校的場館,因為這些場館改造工程量較小,而且平常學生要使用,推后它們的改造開工時間,可以縮短改造后的維護周期。

南沙育館

廣州體育學院體育館效果圖

廣州自行車輪滑極限運動中心
【代表之作】
南沙體育館酷似太極圖案
彭高峰說:“每個城市的定位不一樣,每座城市也都有各自的歷史和人文特色,廣州是嶺南文化誕生的地方,亞運城在蓮花山下,珠江水邊,有山有水,追求的是建筑跟環境相呼應。”廣州亞運新建場館里也有一批標志性的場館,例如大學城自行車輪滑極限運動中心的外形酷似一個自行車頭盔,和比賽的內容十分相符合;毗鄰白云山風景區的廣州棋院,西面緊靠麓湖,依山傍水極具中國文化韻味;而舉辦武術比賽的南沙體育館從上空俯瞰,酷似中國的太極圖案……相信在2010年所有亞運場館建成后,這些別具一格的標志性建筑也將成為廣州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主媒體中心
技術官員村沿岸景觀鳥瞰圖
【賽后利用】
主媒體中心賽后變超市
彭高峰說: “比賽場館的賽后利用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我們有專題組在研究這個問題,并且在前期規劃上都有兼顧。像天河體育中心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很成熟。而大學城的場館依托高校,不存在賽后利用的問題。以建設規模最大的亞運城為例,在規劃之初就考慮到這個問題。亞運城的定位是雙重的。既要滿足亞運會的需要,同時它也是廣州新城的啟動區,兩者在建設上完全是同步進行的。賽后,通過一定改建,亞運城將作為示范性的居住社區物業投放市場,成為一個完善的城市片區,對廣州城市南拓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他舉例指出,亞運城內的體育綜合館是一個新建場館,它不但承擔著亞運會賽時的需要,而且之所以要在這個位置新建一個大型綜合性體育場館,也是從長遠的角度去考慮。因為在廣州的南部需要一個綜合性的體育館。另外亞運城的運動員村、技術官員村,在賽后將約有8000套住宅對市民銷售,這樣購買了這些住房的市民無疑也將使用亞運城體育綜合館,賽后利用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同時,運動員村、媒體村、技術官員村等居住建筑在賽后進行必要的改造后,將作為示范性的居住社區物業投放市場。例如主媒體中心,賽后將會改建成一個大型的購物中心;亞運城中學賽時作為志愿者居住宿舍和運動員體能恢復訓練中心使用,賽后成為亞運城的配套中學,將建示范性高中和標準化初中各一所;沙灘排球場在內的亞運公園將予以保留,為社區提供室外活動空間……
“我們絕不是單單為了辦賽而建場館,而是要把辦賽和賽后使用充分結合。本著‘賽中運動員使用、賽后老百姓健身’的便民原則,將這些場館分布于廣州各個區,以及佛山、東莞、汕尾等分賽區城市!迸砀叻灞硎尽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幕墻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