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茨設計中心
這是一座
玻璃展覽大廳,最初設計的目的之一是把空氣的體積減到最少。托馬斯·赫爾佐格在設計中首先制作了這一地段的城市設計模型,然后將模型放在風洞中進行仿真實驗,以此模擬由城市現有輪廓和當地氣候條件影響下經過新屋頂的氣流狀況,即把建筑設計成流線型直接基于當地氣候的背景分析。
中心的室內高度限制在12米以內,屋頂
結構設計成一個扁平的、全部由玻璃表面覆蓋的拱形結構。為保證展示區高標準的
采光質量,而且使室內熱舒適度提高,又不增加額外的能耗,托馬斯·赫爾佐格與巴騰巴赫事務所合作開發了一種新
構件用于透光屋頂上。這種構件是將一種
塑料格柵裝配在屋頂
面板上,通過復雜的反射、折射,僅使來自北向的漫射光能夠進入建筑,而把南側直射光屏蔽掉,避免夏天室內產生過熱現象。
為保證在不適宜的氣壓下廢空氣逸散,林茨設計中心扁平,進深大,在屋頂的頂端設計了一個阻流板式的封蓋物,利用文氏管效應來保證室內空氣逸散。由于材料的選擇也是生態建筑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待地方的傳統材料并發掘它的生態價值是托馬斯·赫爾佐格作品的一個重要特點。鋼和玻璃在德國近現代建筑中有著特殊地位,而同時這些材料施工快、可循環性高、施工能耗低、對施工場地要求小,可適應未來功能的變化。
世博會大屋頂(2000年)
作為2000年世博會舉辦地,德國漢諾威的天氣條件不是非常適合室外活動,因此露天平臺的使用率很低。而世博會需要露天平臺,一方面可以作為室內展館的補充;另一方面,很多活動都需要在室外場地舉行。
由邊長約40米的正方形獨立傘蓋結構單元,構成了這組大屋頂。巨大的透明屋頂界定和遮蔽設計地段。于是,很多公眾性的活動能夠在露天環境中舉行,不會受到不良氣候的影響。由于沒有側墻,這組大屋頂下的空間是完全開敞的,特性鮮明,不會與周圍的展館混淆。
具體來說,首先這組大屋頂由通透和閉合的兩個部分組成,尺度較大,適合體現
木材建造的新工藝,而且木材是一種可再生的材料。其次,木材材質的自然性,可以使人們很容易地感受到露天和自然氛圍。
2000年世博會的主題是自然技術技術的概念是通過最新的結構技術和屋頂的
膜結構技術體現的。托馬斯赫爾佐格認為,通過現代制造工藝與手工藝的結合,可以使大屋頂成為一種用木材和膜結構體現的高科技建筑。傘蓋式獨立結構的特點可以依據將來的需要,擴展成不同的大屋頂體系。這種靈活的
平面布局,在未來建筑使用的過程中,可能因功能變化的要求,提高建筑功能的靈活性,延長其使用壽命。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節能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