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國際展覽局共同主辦的第七屆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國際論壇于11月12日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論壇現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何鏡堂接受鳳凰網獨家訪談。何鏡堂院士再闡述中國國家館的設計理念時稱,在注重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的同時,將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時文化以及中華民族騰飛的精神融入到建筑中,讓每個外國人看完之后就覺得是中國的,這就是最大的目的。以下為文字實錄:
讓每個人看到中國館第一眼就知道是中國的
鳳凰網:何院士身后就是中國國家館,它里面融合了很多,又不失現代性。今天上午您也在論壇中提到,它不僅是一個建筑,它還要承載一個城市的精神,這方面能不能請您具體的闡述一下?
何鏡堂:我覺得一個重要的建筑,它當然首先滿足功能使用的要求,但是它文化的內涵和文化所起的作用、精神的作用,如果搞得好了,往往大過它們的功能。我舉個例子,悉尼歌劇院現在全世界的人都去看,真正去里面看表演的沒有幾個人,我去了這么多次,都沒去看表演,但是被這種建筑的精神所感動了。
像我們中國國家館或者是中國館,我們要做個中國館,它要承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它的主題就是“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中華智慧博大精深,很難用一個很具像的,覺得這就是中國文化了,所以千萬不要搞一個很具像的東西。要通過造型、通過你的感受,是一種感受、是一種精神,這樣結合才能把中國博大精深的這種文化表現出來。所以我們當時設計這個館的時候,首先我們傳承了中國五千年文化歷史,那種和諧共存、厚德載物、天人合一、順應自然這種理念,它這種理念的核心就是和諧。我們把和諧這個概念運用到我們這個館內的設計理念,作為我們創作的一個思想基礎。
另外,你要表現這么深厚的文化,怎么表現中國呢?我希望給人家不是一個很具體的,就是這個東西就是這個,這個斗拱實際上就是一個斗拱。我希望給人家看完能有一個感受,你可能覺得這個建筑像一個斗拱,可能有人說這個像個帽子、像個官帽,就是我們古代人戴的官帽子,還有人說可能像個糧倉,很大的糧倉,但是每個人的感覺這是中國的。
包括今天外國人他看完之后,他覺得一看這是中國的,所以我認為這也是個目的。所以只要這樣的話,才能感受這種精神的感受,你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想象,但是想象完都說這是中國的。體現一種什么精神呢?一種中國蒸蒸日上的,中華民族騰飛的這種精神,又體現一種我們中國人自強不息奮斗建國,那種自信和自豪的感情。我希望這個館搞完之后,不但一看就像中國的,而且通過這個能感受之后感受到這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感覺中國的騰飛,中國人是非常有信心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就有這個目的。
城市建筑不能丟掉文化的根基
鳳凰網:我們也發現您的建筑里面,也會很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現在其實在我們國家很多城市,每個城市都非常的像。在這種情況下,您覺得每個城市,它如何保持它自己的特色?
何鏡堂:我想你剛才談那個問題非常重要,當今信息非常流通,全世界由于經濟的發展,條件完全具備了,所以很容易溝通,很容易全球化。全球化這是科學技術發展一個必然的過程,但是所有城市都統一了,千篇一律的話,肯定這個就不是我們發展的方向。所以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任何一個建筑,我今天談到必須有它地域文化時代的這種結合,每個地區、每個城市它有不同的地域,不同地域里面包括地域的環境,地域的文化這兩方面。只要我們把這方面大同的情況,世界大同很容易溝通,很容易互相學習,科學技術又非常溝通的情況下,我們更要強調,我們自己已有的一些文化的根基。
今天上午我們談到,傳承就是繼承傳統,立足于創新,把傳統跟創新之間的關系要處理好,如果僅僅要傳統我們就回去了,不發展了。就變成保守、復古了,但如果我們拋棄了傳統,全就是個新的東西,我們就沒根了,就飄浮了,全世界都一樣,因為我們傳統是不可不復制的。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的傳統,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有自己的特色,這種特色是長期歷史形成的,它不可復制的。所以要保持這個東西,必須跟科學技術融合起來,把兩者融在一起,才能夠形成你自己的特色。融的過程里面我認為,還是要強調立足創新,但是這個創新必須要跟你自己的特色聯結起來,所謂的地域性聯結一起。只要這樣的話,你搞這個東西既有自己的特色,又不會走到一個全世界一樣的了,或者完全復古了,這兩個觀點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之間的一種辯證的關系。既是個根要延伸,又要不斷的向前發展,發展是主要的。但是發展過程中,必須在原來的基礎上結合一起來搞,原來的傳統就是各個地方、各個城市、各個民族都不一樣,就變成各自不同的特色,所以特色就是從傳統延伸過來的。
鳳凰網:我們發現何院士您的很多建筑,您很多的作品,我們發現您把這種特色跟它的這種現代性融合的特別好,您這個是怎么做到的呢?
何鏡堂:謝謝你對我的鼓勵,任何一個建筑我搞的時候,首先這個建筑我是維護它的本體,不搞奇的怪的,就追求一種視覺沖擊,沒有根據的搞那些東西,搞一些正道。這樣搞的過程里面,我既強調建筑共性的問題。比如說我舉個例子,比如說我搞個電影院,看電影電影院,我不管去美國搞也好,去巴黎搞也好,在中國搞,都要解決好看得清楚,特別清楚。
如果進里面看電影,看不清楚,聽也聽不清楚,你怎么也不成功的。美國是這樣要求,中國也是這樣的要求,但是我覺得美國,我舉個例子,假如我在美國搞這個建筑,我肯定要結合美國的環境,在中國要結合中國的環境和中國的文化。所以我就強調一個建筑創作的體現叫“兩觀三性”。什么是“兩觀三性”?就是建筑的整體上是一個整體觀,還有建筑的可持續發展觀點,另外建筑創作必須要體現這種種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的統一,各個地區根據不同的條件和環境,它必須有不同的特色。這里面要找到它創意的源泉,就要發揚這種特色,這種特色包括文化的特色,也包括環境、地勢地貌這種特色,和城市周圍環境的特色。
每一個建筑根據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條件專門定做、量身定做,這個建筑就有它的特色了。所以我做每一個建筑都要強調不但是它共性的一面共同的一面,更是要強調它個性的一面,這個個性就必須結合這個建筑所就地區它的環境、它的人文條件,它的條件來進行設計。只要你抓住這個特色搞,你肯定搞的是有特色的建筑。所以為什么我說每個建筑有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不同的一面是有根有據搞出來的,是根據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文化搞出來的,你搞出這樣的建筑,就肯定是有特色的。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幕墻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