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建筑和節能減排,什么叫低碳建筑?
對于低碳建筑這個問題國際上也沒有統一的定義,現在,在全生命周期的同一般建筑相比,碳排放很少或為零的建筑就叫低碳建筑。比如比一般建筑減少80%到100%,等于是零了,就叫零碳建筑。為什么要出現低碳建筑呢?很多人說,綠色建筑、可持續建筑、生態建筑、健康建筑,很多很多,低碳建筑的出現和應對氣候變化有關系。什么叫氣候變化呢?就是自然變化或者人類活動所引起的變化,這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做的一個定義。但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里面就說,經過相當時段的觀察,除自然氣候變化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這就是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這樣的,比如我們這是地球,太陽的光線就照射到地球,如果地球的表面沒有大氣層、沒有溫室氣體,什么都沒有,這時候地球的表面溫度是負18度,但太陽照射以后到達地球表面,地球把一部分反射過去,一部分地球本身吸收,本身大氣要吸收,吸收完了以后,又重新釋放出紅外線,這些紅外線當中有一部分返回來,就成為溫室氣體。由于有了溫室氣體,地球的表面溫度就不是負18度而是15度。溫室氣體主要有六種,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等等,對氣候影響最大的就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大概占總增溫效應的63%。
氣溶膠等等也是溫室氣體,溫室氣體溫度增加就導致了氣溫的變化,表現在地球溫度上升、海平面上升、降水出現變化,出現干旱和洪水。有的海島國家就擔心海平面上升以后,整個國家的國土就到海里面去了,就沒有了,這樣對人類和自然界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包括糧食與水資源、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和人類活動都會受到影響,這在社會發展中間、經濟增長、技術、人口、管理等等也會受到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到溫室氣體,F在聯合國提出來,我們的氣候有變化,怎么辦呢?有兩種,一種是所謂適應性的措施,還有一種是減緩的措施,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減緩,從兩個方面采取措施來應對氣候變化。
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氣當中以后,濃度和大氣溫度和對海平面的影響要持續很長的時間,比如說這個地方假如全球或在某一個地方,二氧化碳排放到了最高點,然后就開始下降,即使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它本身的影響像海平面的增加或者溫度的升高等等,要持續200年。這是聯合國包括我們國家主流的看法、正統的看法。
現在還有另外一種看法,因為氣候變化主要的論據是從聯合國氣候專門委員會搞的報告,有的人在這個報告里找到問題,找到的一個問題是說,這個報告里說氣候變化將會影響到40%的亞馬遜雨林,這個報告是不對的,原文是說威脅是源于砍伐。喜馬拉雅冰川很可能將2035年消失,其實也是曲解了。二氧化碳現在因政治利益關系而被妖魔化了,氣象專家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教授說,如今“地球變暖”幾乎成了一種宗教。哥本哈根會議上有一個說法,人類對這個有兩種看法,只能信其有,不能信其無,因為這個事件對地球影響大了,我們必須得采取措施,F在中國政府向全世界承諾四條,一個是要加強提高能效工作,爭取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5%,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都是圍繞二氧化碳,中國政府的立場是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溫室氣體主要是由于日常用能、各種材料生產也是需要能源的,如果用化石能源的話就要排放二氧化碳,所以既有化石能源的利用,就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中國的能源消耗從2001年到2008年,每年平均增加8.5%,所以說化石能源的消耗增加的很快。建筑耗費的能源是比較多的,中國大概是30%到40%耗費的能源比較大,而且各種環境問題,比如建筑垃圾、臭氧層破壞等等和建筑都有關系。現在中國的立場就是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就是要節能、要低碳。節能、在建筑上要實現節能和低碳怎么做呢?現在我們國家考慮的很多,包括你們在座的各位都考慮到建筑是有全壽命的,全壽命是指在建筑的前期,從自然界把材料采集過來,然后加工制造、包裝運輸,然后搞規劃設計,建造期就是施工,然后就是使用、維護,之后到拆除期,拆除以后的材料,一種是再生,就是加工制造,還有再利用,做就是廢棄物。
節能低碳就是在建造前期要減少原材料的用量,在建造使用時期要降低材料的耗損,利用邊角廢料在日常要逐漸積累,到拆除期的時候要減少建筑垃圾,盡可能再利用,讓廢棄物盡可能回歸自然。現在中國對于建筑的全壽命整個過程考慮的比較少,現在最主要的是從規劃設計到施工、使用,要想建筑節能低碳,必須從建筑全壽命的三個過程通盤考慮。
怎樣做一個低碳、節能的建筑呢?大概有四個方面,減少建筑材料生產的耗能、減少日常使用耗能、利用可再生能力、在建設方針和原則上需要考慮。中國建筑平均壽命不到30年,現在網上引起很多爭議,房子蓋起來,怎么才住30年,實際上,所謂30年是叫建筑的統計平均壽命,統計平均壽命是怎么算出來的呢?是拿現有的套數,比如說建筑面積現在有多少,除以每年新建的套數或者面積,這個叫做統計平均壽命。用這個統計平均壽命來看,建設的越早、越老,那么建筑壽命就越長。英國為什么長?它多少年就建設了,所以是125年,因為每年新建的很少,基本上不建了。剛剛興起的國家,像中國,每年新建的很多,建起來的都不夠,所以統計壽命就低。統計壽命只能對使用壽命作為一個參考,并不是說就是使用壽命,這個必須弄清楚。
中國的設計使用壽命是50年,不是30年,30年是統計平均壽命,開發商蓋的房子,按照規劃設計至少是50年,是沒問題的。但是防水現在搞的非常差,現在工程質量最嚴重的是防水問題,漏水的嚴重,一個防水層的平均壽命1950年到1958年,是26年的壽命,但是到了1990年就每況愈下,一直到后來就只有3年了,和施工不精細等等都有關系。現在中國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防水層的壽命太短,有的一年都不到。
要減少建筑材料的浪費,把使用年限增加到100年,日本搞200年,所以延長建筑生命的年限很重要。再就是控制面積水準,像日本有最低水準和誘導水準,城市四口人的家庭,面積是95平米,即使95平米所謂誘導的面積,而不是全部所有家庭都能達到,美國豪華的標準或者中等標準,經濟型的是46.5到51.1平米,三個臥室雙衛的才125到134,中國現在建筑面積明顯比這些國家要大。新加坡曾經堅持一套住宅面積是42到125平米,后來擴大到145平米,但是經過幾年實踐以后,他們認為這個還是不行,又回到了125平米,就是一套住房的建筑面積不要搞的太大,不僅不節約材料,碳排放也多,而且也不節約土地。
對于低碳建筑這個問題國際上也沒有統一的定義,現在,在全生命周期的同一般建筑相比,碳排放很少或為零的建筑就叫低碳建筑。比如比一般建筑減少80%到100%,等于是零了,就叫零碳建筑。為什么要出現低碳建筑呢?很多人說,綠色建筑、可持續建筑、生態建筑、健康建筑,很多很多,低碳建筑的出現和應對氣候變化有關系。什么叫氣候變化呢?就是自然變化或者人類活動所引起的變化,這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做的一個定義。但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里面就說,經過相當時段的觀察,除自然氣候變化外,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改變,這就是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這樣的,比如我們這是地球,太陽的光線就照射到地球,如果地球的表面沒有大氣層、沒有溫室氣體,什么都沒有,這時候地球的表面溫度是負18度,但太陽照射以后到達地球表面,地球把一部分反射過去,一部分地球本身吸收,本身大氣要吸收,吸收完了以后,又重新釋放出紅外線,這些紅外線當中有一部分返回來,就成為溫室氣體。由于有了溫室氣體,地球的表面溫度就不是負18度而是15度。溫室氣體主要有六種,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等等,對氣候影響最大的就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大概占總增溫效應的63%。
氣溶膠等等也是溫室氣體,溫室氣體溫度增加就導致了氣溫的變化,表現在地球溫度上升、海平面上升、降水出現變化,出現干旱和洪水。有的海島國家就擔心海平面上升以后,整個國家的國土就到海里面去了,就沒有了,這樣對人類和自然界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包括糧食與水資源、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和人類活動都會受到影響,這在社會發展中間、經濟增長、技術、人口、管理等等也會受到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到溫室氣體,F在聯合國提出來,我們的氣候有變化,怎么辦呢?有兩種,一種是所謂適應性的措施,還有一種是減緩的措施,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減緩,從兩個方面采取措施來應對氣候變化。
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氣當中以后,濃度和大氣溫度和對海平面的影響要持續很長的時間,比如說這個地方假如全球或在某一個地方,二氧化碳排放到了最高點,然后就開始下降,即使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它本身的影響像海平面的增加或者溫度的升高等等,要持續200年。這是聯合國包括我們國家主流的看法、正統的看法。
現在還有另外一種看法,因為氣候變化主要的論據是從聯合國氣候專門委員會搞的報告,有的人在這個報告里找到問題,找到的一個問題是說,這個報告里說氣候變化將會影響到40%的亞馬遜雨林,這個報告是不對的,原文是說威脅是源于砍伐。喜馬拉雅冰川很可能將2035年消失,其實也是曲解了。二氧化碳現在因政治利益關系而被妖魔化了,氣象專家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教授說,如今“地球變暖”幾乎成了一種宗教。哥本哈根會議上有一個說法,人類對這個有兩種看法,只能信其有,不能信其無,因為這個事件對地球影響大了,我們必須得采取措施,F在中國政府向全世界承諾四條,一個是要加強提高能效工作,爭取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5%,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都是圍繞二氧化碳,中國政府的立場是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溫室氣體主要是由于日常用能、各種材料生產也是需要能源的,如果用化石能源的話就要排放二氧化碳,所以既有化石能源的利用,就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中國的能源消耗從2001年到2008年,每年平均增加8.5%,所以說化石能源的消耗增加的很快。建筑耗費的能源是比較多的,中國大概是30%到40%耗費的能源比較大,而且各種環境問題,比如建筑垃圾、臭氧層破壞等等和建筑都有關系。現在中國的立場就是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就是要節能、要低碳。節能、在建筑上要實現節能和低碳怎么做呢?現在我們國家考慮的很多,包括你們在座的各位都考慮到建筑是有全壽命的,全壽命是指在建筑的前期,從自然界把材料采集過來,然后加工制造、包裝運輸,然后搞規劃設計,建造期就是施工,然后就是使用、維護,之后到拆除期,拆除以后的材料,一種是再生,就是加工制造,還有再利用,做就是廢棄物。
節能低碳就是在建造前期要減少原材料的用量,在建造使用時期要降低材料的耗損,利用邊角廢料在日常要逐漸積累,到拆除期的時候要減少建筑垃圾,盡可能再利用,讓廢棄物盡可能回歸自然。現在中國對于建筑的全壽命整個過程考慮的比較少,現在最主要的是從規劃設計到施工、使用,要想建筑節能低碳,必須從建筑全壽命的三個過程通盤考慮。
怎樣做一個低碳、節能的建筑呢?大概有四個方面,減少建筑材料生產的耗能、減少日常使用耗能、利用可再生能力、在建設方針和原則上需要考慮。中國建筑平均壽命不到30年,現在網上引起很多爭議,房子蓋起來,怎么才住30年,實際上,所謂30年是叫建筑的統計平均壽命,統計平均壽命是怎么算出來的呢?是拿現有的套數,比如說建筑面積現在有多少,除以每年新建的套數或者面積,這個叫做統計平均壽命。用這個統計平均壽命來看,建設的越早、越老,那么建筑壽命就越長。英國為什么長?它多少年就建設了,所以是125年,因為每年新建的很少,基本上不建了。剛剛興起的國家,像中國,每年新建的很多,建起來的都不夠,所以統計壽命就低。統計壽命只能對使用壽命作為一個參考,并不是說就是使用壽命,這個必須弄清楚。
中國的設計使用壽命是50年,不是30年,30年是統計平均壽命,開發商蓋的房子,按照規劃設計至少是50年,是沒問題的。但是防水現在搞的非常差,現在工程質量最嚴重的是防水問題,漏水的嚴重,一個防水層的平均壽命1950年到1958年,是26年的壽命,但是到了1990年就每況愈下,一直到后來就只有3年了,和施工不精細等等都有關系。現在中國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防水層的壽命太短,有的一年都不到。
要減少建筑材料的浪費,把使用年限增加到100年,日本搞200年,所以延長建筑生命的年限很重要。再就是控制面積水準,像日本有最低水準和誘導水準,城市四口人的家庭,面積是95平米,即使95平米所謂誘導的面積,而不是全部所有家庭都能達到,美國豪華的標準或者中等標準,經濟型的是46.5到51.1平米,三個臥室雙衛的才125到134,中國現在建筑面積明顯比這些國家要大。新加坡曾經堅持一套住宅面積是42到125平米,后來擴大到145平米,但是經過幾年實踐以后,他們認為這個還是不行,又回到了125平米,就是一套住房的建筑面積不要搞的太大,不僅不節約材料,碳排放也多,而且也不節約土地。
門窗幕墻第一手資訊! 上中國幕墻網 news.alwindoor.com 手機訪問地址 3g.alwindoor.com
上一篇:河北超額完成“十一五”前4年節能目標 下一篇:國內首座采用16項節能環保技術“生態屋”落成 | 【回到頂部】 |

相關文章
|
- 論壇熱帖
- 最新產品
- 展會快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