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為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解決土地、能源、資金日益短缺問題,日前由中國城市經濟學會主辦的節能、減排、環保低層樓房抗震加層項目在北京啟動。業內人士認為,實施加層技術符合環境保護、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將會產生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幾百年來全世界所有城市舊建筑的處理方式,基本上都是大量拆除后重新建設。這將產生巨大的浪費和重新建設的巨大投資。舊建筑拆除后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不但嚴重地污染了城市周邊的環境,而且又要對垃圾處理投入大量的資金。
據專利人陸建衡介紹,低層樓房抗震加層采用鐵路橋梁和建筑框架之組合結構,在保證原有舊建筑繼續使用的情況下,可將原建筑從2~5層加高到8~14層,8~14層加高到16~20層以上。加高后的建筑物的重量不壓在原來的舊建筑上,對外表整體裝修后,如同新建筑一樣。其投資比拆除舊建筑重新建節省30%~60%,工期提前50%,同時還可以減少因舊建筑物拆除所產生的大量的建筑垃圾及其處理的投資。低層樓房抗震加層技術另一個突出特征是:以動平衡為邊界條件,建立了動態反應結構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應用了“建筑物抗震減震裝置”和“建筑物消震裝置”兩項已經獲發明專利權的專利技術,解決了建筑物加層后受力不均造成的新舊結構擺動(震動)不一致的問題,能大大降低地震給建筑物造成的破壞,從根本上提高了建筑物抵抗地震災害的能力。
目前,國務院第二招待所、中央黨校、河南南陽市政府大樓、山西省交通廳辦公樓等項目已成功應用該項技術實施加層改造,樓層增加了2到7層,效果良好。
據了解,低層樓房抗震加層技術獲得了中國、美國和英國的國家專利,該項發明技術被列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推廣應用技術產品目錄”中,并已于2004年3月開始在全國推廣,目前這項技術已經被列入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推廣計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