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南海召開2013年上半年民營經濟分析會
近日,南海對上半年的民營經濟運行情況進行“盤點”。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鄧偉根,南海區長鄭燦儒出席分析會。
今年上半年,在南海2228家規模以上企業中,民營企業占了1499個席位,共實現工業生產總值2102.39億元,占全區的46.7%,扛起了南海的“半邊天”。而在財稅收入方面,今年上半年,民營企業更是“獨挑大梁”,為南海貢獻了七成的稅收。
產值超億元的民企有300家
據統計,到2013年6月份為止,在南海2228家規模以上企業中,民營的有1499戶,共實現產值2102.39億元,占全區的46.7%。另外,民營企業中,產值超億元的有300家,產值超10億元達18家。在2012年的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民營經濟“獨挑大梁”,貢獻70%的稅收。其中,納稅超億元的民營“大戶”共有14家,占全區納稅超億元企業的六成。
從總體看,南海民營經濟指標除進出口貿易外,其他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最主要的經濟指標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三項指標絕對值仍在五區前列。
會上,鄭燦儒總結,“上半年南海民營經濟發展‘喜憂參半’,有品牌、核心技術的企業,增長非常喜人,但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中小企業的虧損額一直在增加。”
企業再投資意愿下降
同時,企業的再投資意愿下降。“今年上半年技改總的投資額約5億元,去年這方面的投資達到了22億元”,鄭燦儒透露,而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固定資產投資上,上半年共投入300多億元,相比原計劃的800億元來看,時間過半但人物未完成過半,“開工項目比例也不高,只有三成左右”。
用地用電環境三問題制約大
在會上,鄭燦儒剖析了南海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首先,資源供給受到制約,包括用地指標、用電以及環境三方面。針對這些問題,鄭燦儒提出,雖沒有多余的指標,但南海還可以通過三舊改造及集體用地等途徑解決。
而對于接下來“南商”如何發展,鄧偉根在最后的總結中表示,目前經濟轉型的大環境下,出現優勝劣汰是必然的,“比如家電產業,正是一批企業的倒下,最終成就了美的集團”。在他看來,“南商”要想在競爭中取勝,最重要是靠自己,“企業可以抱團,無論在產業、品牌還是行業標準方面,都要形成聯盟,走多贏共贏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