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7月31日晚10點9分,遠大總裁辦以電子郵件的方式向本報發出了署名為遠大張躍的一篇文章,而這也是遠大科技集團總裁第一次對于天空城市質疑的公 開回應。在這篇名為《天空城市正能量》3000多字的長文之中,張躍回應了關于天空城市的八大質疑。本報現將這篇回應刊登如下,限于版面略有刪減。刊登此文并不代表本報認同或反對其觀點,僅作提供更多信息之用。
我們懷著虔誠之心建天空城市,卻招來一片叫罵和質疑。我們從未收到“叫停”通知,卻迎來滿世界“被叫停”歡呼。我知道自己說話沖的壞毛病,向來不參與網絡和媒體的議論。這一次,決定回應了。
我的回應不只關乎一個天空城市,更關乎地球、人類。
一是罵天空城市毀壞城市,這是對“地標建筑”的慣性思維。
天空城市是一個集住職學醫購娛一體的建筑,是一個“融合社區”,其動機是減少城市對道路和汽車的依賴,減少交通擁堵,是對“分隔社區”的一場革 命。如果我們可以走路上下班上下學,城市會變得多美好。我們當然知道在高空運作一個巨大的融合社區有多難,但如果天空城市引起世人對“融合社區”的重視, 再難也值得。就算最終證明它是失敗的,我們的舉動也值得同情而不是指摘。
二是罵天空城市破壞生態,這缺乏邏輯。
樓高了,土地占用自然就少,可以種樹種田,生態當然更好。非要蓋矮樓,讓城市大餅覆蓋所有土地就生態了?一座天空城市至少騰出2平方公里綠地,可以種10萬棵大樹,多美!
三是罵天空城市不環保,浪費能源,這實在不對。
國家對長沙這個氣候帶的建筑節能要求是2.5厘米保溫,天空城市是20厘米保溫,4層中空玻璃窗。采暖和制冷消耗了全世界30~40%能源,其中絕大多數是從不保溫的外墻窗白白跑掉的。在我心中,建筑保溫是全世界最大的問題,大就大在它不需任何高難的技術就可以解決,而人們卻對它視而不見。我把天空城市建成吸引眼球的世界第一高樓,首要目的是要把它當作一根針,扎醒那些麻木對待建筑保溫的人。
四是質疑天空城市是為某些官員爭光、為某些商家貼金、為某些富人炫富,這是猜測。
迄今為止,天空城市沒一個官員給出鼓勵政策,沒給一家公司在頂層留下豪華的總部空間(寫字樓全在15層以下),甚至我們公開90億的預算,不給 任何人留下炫富的想象空間。60平米公寓1160戶,90平米公寓1398戶,這么小的面積是給富人住的嗎?超過90平米公寓1892戶,只占43%,這格局明顯背離“高檔樓盤”。這也正是我們公開造價的原因——我們原本就沒有打算賣高價。天空城市是為解決老百姓住房問題而建,與“勞倫斯魔咒”有何干系?
五是質疑天空城市90億造價。
有專家說至少要2倍,否則就是“建一個空殼”或“邪門的突破”。他猜中了,是“邪門的突破”,包括技術的、經濟的、管理的。
天空城市是采用遠大可建(可持續建筑)建造,不是傳統模式。90%工廠制造,且全由產業工人制造,沒有層層轉包、沒有窩工、也沒有華而不實的裝修,且資金周期極短,造價當然低。其實,我們干嘛不像有些地標樓那樣說幾百億呢?重要的是,“工廠化建筑”技術本身就是“邪門的突破”。
六是質疑天空城市7個月建筑周期太短,是炒作,或是忽視質量。這是輕言。
問題的根本是“工廠化”。遠大可建公司及外協廠共2萬多名工人在工廠生產4個月,再有3000多名工人在現場安裝3個月,用這200多萬個工 日,做96萬平米地上建筑,對埋頭苦干的可建員工而言,是十分寬裕的事。至于基礎施工為何只用半年時間,這得益于中建五局的實力和當地地質條件的優越。
七是質疑天空城市安全問題,那是對國家超高層建筑審批流程和法規缺乏了解。
自從2010年宣布天空城市計劃以來,遠大已與國內外專家合作做了數百項試驗,光風洞就與國內外3家實驗室做了4次。即使遠大不重視安全,“全 國超限評審委員會”專家們以及各級主管部門,也不可能有絲毫懈怠。況且,拿90億元和一個享譽80國的遠大品牌冒險,脫離起碼的企業思維。天空城市幾十萬 噸鋼材來自世界鋼鐵技術頭號王國盧森堡。我心里曾偷偷難過,幾十萬噸鋼材運輸2萬多公里太不環保,但我的理智告訴我,安全必須優先于環保。
至于質疑沒辦報建手續就開工,沒人犯這個低級錯誤,遠大不會,政府更不會。
八是質疑天空城市資金鏈,這或許是多慮。
遠大1995年以來從不貸款。這不是說天空城市不需貸款,而是表明遠大是理性公司。多年來,遠大年年被各大銀行授信數十億,但我們從未動過一 分。許多人都知道遠大的營銷“三不政策”:不亂價、不留尾款、不行賄。許多人還能津津樂道地背誦遠大的“七不一沒有”道德底線:不污染環境、不剽竊技術、 不蒙騙客戶、不惡性競爭、不搞三角債、不偷稅、不行賄,沒有昧良心行為。
最后,有人說我做人假環保,一面極力勸阻中國的富豪們別買公務機,一面駕直升機去工地搞開工剪彩,這真是冤枉。16年前,我不懂環保買了飛機,后來覺悟了,過去6年我把兩架公務機擱在機場一次也沒用過,偶爾用一次直升機應急實不為過。
我承認,人無完人,我肯定也有不少錯誤,包括此篇文章,但此刻,我渴望與讀者分享一點我的心得。人要想活得有意義,應回歸個人的獨立觀察和思考,回歸對道義的崇敬、對勤勞的尊重、對智慧的仰慕、對創新的寬容,回歸真誠、信任、謙虛、謹慎的樸素價值觀。中國需要正能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