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材和綠色建筑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極為相似,都強調節約資源、減少污染、與環境協調統一發展。“綠色建材”的提出與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中的基調相一致。
根據估算,目前,我國綠色建材僅占建筑業用材料的10%左右,產業規模僅為3500億元左右。按照《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提出的“新建綠色建筑10億平方米、改造近6億平方米既有建筑”的目標,保守估測,“十二五”期間至少可帶動綠色建材消費約2萬億元。隨著綠色建筑行動有序推進和綠色建材大力發展,到 2015年,綠色建材占建材工業比重有望提高到25%,比2012年至少增加10個百分點。近日,美國住宅建筑業協會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美國綠色建筑材料正在以每年11%的增長率遞增,到2017年產值將達866億美元。從這些數據中可以了解到,綠色建材的發展是建筑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
綠色建材的內涵可以簡單歸結為從全生命周期考量的具有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特征的建筑材料,其應包括靜態特征和動態特征兩個方面。根據相關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人對靜態特征的關注度和認知度普遍較高,對動態特征的認知程度相對較低。綠色建材的靜態特征指的是在去除時間因素影響外,其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這種關系既包括從自然環境中索取的最小化,也包括材料在存續期間內對自然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最小化。動態特征則是從時間維度考慮,某種材料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持續性特征。動態特征本身具有比較大的不確定性和復發性特點,這也是人們對綠色建材的動態特征認知度較低的一個原因。
因此,綠色建材產品標準體系的建立,應從其內涵入手,并著重強化對建筑材料動態特征的考量,篩選關鍵性考核指標,圍繞這些指標制定相應的生產、檢測、使用和廢棄標準。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新標準與既有標準的關系。與建立綠色建筑的其他標準相似,在建立綠色建材標準體系時,應特別處理好標準的全面性與個性化之間的關系,不能淪為既有標準的大集中,而應強調有效地集成優化。所謂“集成”,就是要圍繞“綠色”的核心要求遴選出所有的關鍵性指標,并依據具體材料的特質,形成完整有機的體系。所謂“優化”,則是指突出“綠色”重點,有意識地弱化表觀等非綠色的、材料的基本特性要求,突出材料對環境影響的特征。同時,從同類指標中抽取最具代表性的指標、確立最優指標后,應摒棄其他同類指標。換句話說,“集成”不是面面俱到,“優化”強調精確打擊。【完】


【中國幕墻網 09月09日消息 記者黃靜】在今天的綠色建筑浪潮中,那些青灰色的瓦已在漸漸淡出屋面材料的主流位置。秦磚漢瓦雖是我國傳統建筑材料,但是要耗費大量黏土原材料,為保護耕地、保護環境、節約能源,我國已限制和逐步禁止使用黏土瓦,極力

據“中央社”報道,臺當局“內政部常務次長”曾中明今天表示,臺灣共有2818棟綠建筑,若以密度計算,臺灣綠建筑應該是全世界第一名。

“享有‘綠色建筑’美譽的鋼結構建筑,近年來在我國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廠房、機場、倉庫、餐廳、體育館、大型市場和收費站等工程建設中。伴隨著鋼結構技術瓶頸的不斷突破和節能減排工作的深入推進,鋼結構產業在我國蘊藏巨大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