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一直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背后的痼疾,盡管多部委每年都會祭出重拳淘汰落后產能,但翻閱相關行業上市公司定期報告會發現,諸如“行業產能過剩導致公司主營產品價格下降,利潤下降”一類的文字仍然頻頻出現,其中水泥和平板玻璃是產能過剩的“重災區”。有識之士指出,要解決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問題,必須創新現有產業管理機制。
解決產能過剩的關鍵一步就是遏制新增產能。今年8月,針對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產能過剩的情況,工信部和發改委先后發文擊出政策重拳。工信部8月8日發出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堅決遏制水泥、平板玻璃行業新增產能。與以往不同,此次通知被稱為“緊急通知”。“緊急”兩字直接反映出了抑制相關行業新增產能的緊迫性和嚴重性。
2014年上半年數據顯示,經過2013年的嚴控新增產能,水泥、平板玻璃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6%、4.7%,同比增幅明顯下降;兩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分別增長52%、24%,銷售利潤率同比分別提高2.2、0.8個百分點,行業經濟運行總體向好。但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全國又新增水泥生產線22條,又新增平板玻璃生產線11條。
為何新增產能屢禁不絕?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盡管水泥和平板玻璃行業產能過剩,但目前仍有一定的市場和效益,“一俊遮百丑”之下,受市場空間和規模效應的誘惑,相關企業和當地主管部門仍有項目擴張的沖動;其二,行業面臨的政策環境有所改變,水泥項目核準權下放至省級政府,平板玻璃項目核準權取消,在違規項目的認定、產能置換的標準等方面,地方或企業都有一定的操作空間,且管理涉及多個部門,實際操作存在一定難度,留下了一定的監管空白。
業內人士認為,要想將遏制新增產能乃至化解產能過剩落到實處,首先要理清中央和地方層面的利益關系,建立一定的利益補償機制;其次,應對企業項目區別對待,對那些節能、環保等技術指標先進的集團和項目,應單獨考慮,支持相關企業通過并購重組化解過剩產能;最后,應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實踐證明,管住項目審批并不能夠完全控制住新增產能。相關部門還應通過提高能耗、環保等技術指標,提升行業準入門檻。同時,相關執法部門也應當對存量項目嚴格執法,對不達標的項目嚴格管理。
分析人士指出,上市公司一般都是行業中技術和環保水平較高的企業,相關部門應該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上市公司以兼并重組化解產能過剩,提升行業集中度和發展水平。【完】


針對當前氟化工行業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且無序競爭、高端產品創新能力不足的矛盾,行業正重點研究產業創新驅動發展問題,力爭在含氟精細化學品、裝備技術開發等領域取得突破。這是記者從6月26日在福建三明市舉行的全國氟化工產業創新發展論壇上了解到的

9日現貨再次集中暴跌,沙河、華中廠庫降價40元/噸,盤面期價再次重挫。主力1409合約跌2.74%至1066元/噸,遠月跌1.5%至1059元/噸。現貨盤面最低價跌至1090元/噸,主力貼水幅度收窄至24元/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