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一是減少人工成本,推廣機械自動化。建筑業長久以來一直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基礎設施建筑項目吸引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農民工”很大程度上已成為一線建筑工人的專用稱呼,他們群體龐大,辛勤勞作,創造了這一產業鏈中最大的價值體量,是支撐整個建筑業蓬勃發展的基石。但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經濟轉型等多重影響,情況正在加快轉變。
首先,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新生人口增速持續下滑,一線產業工人數量萎縮趨勢加劇。其次,隨著經濟持續增長及人力資源等體制完善,建筑業勞動力成本大幅提高,其增速超過了工程成本中其他子項的增速,以往主要依靠剪刀差賺取利潤的時期已不可持續。再次,建筑業技術整體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對產業工人職業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掌握專業技能的高級技工等較為稀缺。
建筑業如何應對以上變化呢,筆者以為,建筑企業應抓住當前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機遇,大力推廣機械自動化,即以更為技術先進、自動化程度高、更為智能化的機械設備、機器人等代替自然人,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大幅降低項目成本。智能化變革在多個制造業領域已應用廣泛,如汽車裝配制造、制藥、家電制造、食品加工、化工等,但在建筑業普及利用率仍較低,未來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二是提高物資材料設備的周轉效率,推廣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物聯網。在工程成本中,物資材料設備等成本一般占50%以上。在項目施工過程中,所需的物資材料設備的數量及類別眾多,生產加工、采購、運輸、存儲等環節長,同時材料價格等受市場行情波動影響大,因此物資材料設備成本的因素也往往成為影響工程項目成本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未來如何加強對物資材料設備環節的成本管控?筆者認為,應積極運用當前的互聯網技術,加快建立覆蓋建筑業主要物資材料設備的物聯網,通過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物聯網對所有物資材料設備進行資源統籌整合,縮減運轉周期,規避市場行情變動風險。
三是縮短管理鏈條,推廣信息化。基礎設施工程項目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單體工程額度大、周期長、一次性成型等特點,其管理鏈條也明顯長于一般的消費品生產環節。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具有管理職能的單位包括項目公司(項目法人單位)、設計單位、總承包單位、分包單位、施工班組、監理單位,另外各個單位的母公司或監管單位就項目的管理費用也要在項目成本承擔。項目施工成本中除工程直接費用外,項目管理成本占了較大比例。
另外,據了解2015年下半年,建筑業作為最后三個行業之一,也將全面推行“營改增”稅制改革。由此也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管理體制改革。根據增值稅征收辦法,應征稅額是銷項稅減去進項稅后的差額。如項目管理鏈條越長,則由此產生的增值稅額度也將越大,必然造成項目建設成本增加。
當前的信息技術發展為縮短項目管理鏈條,降低管理成本帶來重大變革機遇。一方面,應充分發揮信息通信等技術強大的收集整理能力,其極大提高了項目建設施工信息傳遞效率,任何施工工作面信息、實際推進信息、組織管理信息等均可以同步呈現在管理者面前。許多管理鏈條設計均有大幅優化縮減的空間。另一方面,應充分運用信息通信技術的數據分析能力,其通過大數據分析,做出的評測分析精準度更高,人為因素少,可有效提高施工管理效率,極大減少無效管理及差錯發生的概率。因此,未來的施工管理的重心逐步轉向優化管理鏈條,實現人力管理與信息化管理無縫對接。
運營管理是未來主戰場。
此次中央政府重點鼓勵推廣的PPP模式,與以往的BT、代建、單一承包等模式最大的不同之處即增加了“運營”環節,突出運營管理的不可或缺性。在未來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運營管理環節將成為企業競爭的主戰場。
一是運營管理是未來發展趨勢。根據當前的法律法規,建筑項目其生命周期一般不低于50年,個別水利項目甚至達100年。其中,項目前期籌備、規劃設計、施工建設環節不過5-10年,而占項目生命周期最大比例的是運營管理環節。當前,我國正處于新型城鎮化發展加速期,未來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前景廣闊,但隨著時間推移,城鄉二元化邊界逐步減小,城市人口增速也將逐步放緩,基礎設施建設預計在未來20-30年后將逐步縮減,即存量管理逐步取代新增建設,成為建筑業的主戰場。因此,建筑企業應抓住當前PPP模式中運營管理環節的發展機遇,積極培育運營管理技術能力,有序調整產業結構,健全產業鏈條,為保障企業持續發展提前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打造運營管理核心能力。未來基礎設施運營管理應重點抓住以下兩方面:第一方面是重點打造基礎設施對其他產業的基礎服務與溝通鏈接能力。傳統產業分類中,建筑業歸為第二產業,其主要分類考慮是基于建筑業的設計與施工環節。而在未來以運營管理為主要任務的建筑業,其核心職能是為其他所有產業提供基礎服務,尤其是當前正蓬勃發展的第三產業,未來建筑業可定位為服務業的服務業。因此,未來,基礎設施項目運營管理應重點突出其基礎服務與溝通鏈接的職能。即,基礎設施項目為工業生產、人們生活提供最基礎的基建實體保障,其運營管理定位于保障其他各產業的高效運轉,同時為其他產業之間的溝通互聯提供便捷服務。由此,基礎設施運營管理方可持續發揮其最大的價值服務。
第二方面是重點打造基礎設施工程維修養護、升級改造的核心技術及管理能力。根據以上趨勢分析,未來基礎設施建筑市場將逐步由新增項目建設向存量項目運營管理為主。則如何保證存量項目保持其健康良好使用狀態,同時契合城市發展、科技進步、適應大眾最新的使用要求,對其進行升級改造將成為建筑企業最主要的核心任務。
當前,建筑企業的主要核心技術均集中于規劃設計創新概念、新材料生產及應用、施工技術、設備裝配制造等方面,而在運營管理環節,科技創新力度欠缺較多,并不為各企業所重視。隨著運營管理環節納入PPP模式,并逐步成為主要任務時,掌握運營管理核心技術及對應的管理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建筑企業一方面應加強維修養護、升級改造技術科技創新,將不斷革新的現代科技運用到存量項目運營管理中,迸發出新的發展活力;另一方面,應轉變管理理念,盡快建立健全適應項目長期(一般在10年以上,區別于設計施工階段5-10年)運營的管理體制與人才隊伍建設。
綜上分析,PPP模式將成為未來基礎設施建筑業的“新常態”,其推廣運用將為建筑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作為市場主體的建筑企業,應積極適應當前及未來政策調整及市場發展趨勢,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自身資源整合能力,重點打造技術與管理核心競爭力,方可在未來PPP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