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氣廉路足”引入“金鳳凰”
自古巴蜀,人杰地靈,富饒的天府之國有著獨有的魅力。
在眾人眼中,“劍門天下險,夔門天下雄,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正是對蜀地山川雄偉險峻、風光壯闊秀麗淋漓盡致地詮釋。
蜀地“其地四塞,山川重阻”,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使其能夠自成體系,獨立獨行,受外界影響較小。再加上巴蜀的雄、奇、幽、秀,其被不少業內人士視為“世外桃源”。
正因為如此,近幾年有著“西南一霸”之稱的西南玻璃市場似乎也有種“與世隔絕”的意境。而此次西南之行,我們將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與國內其他地區玻璃企業處于虧損或者微利邊緣不同,西南地區玻璃企業普遍有著較好的利潤水平,已然成為為數不多的“價格高地”。尤其是近幾年,多數地區玻璃價格跌跌不休,西南地區的優勢更為凸顯。
對于西南地區的玻璃產業而言,由于基礎較為薄弱,當地玻璃市場產能跟不上需求,而外地玻璃進入又受阻于交通條件,所以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市場格局。
“一方面,西南市場遠離其他主流玻璃產銷地,供需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當地企業定價權相對較高;另一方面,西南地區玻璃產能規模偏小,而市場需求增長迅速,長期以來保持供不應求的局面。”中信期貨分析師張駿如是說。
細數西南地區的玻璃企業,除了本土的瑜虎玻璃、武俊玻璃等民營玻璃企業外,臺玻、信義、南玻等“高大上”的外資玻璃企業也陸續在此地“安營扎寨”。
此次走訪中,讓記者眼前一亮的是,LOW-E、白玻等一些高端產品的生產線已經上馬,走國標產品“差異化”路線似乎成了西南地區玻璃企業的一個共識。
話說“種好梧桐樹,引得金鳳凰”,但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山窩窩”西南地區而言,顯然“梧桐樹”的根基尚不牢固。那它究竟有何種魅力能吸引來這么多的“金鳳凰”呢?
湖北宜化集團重慶宜化化工有限公司永川貿易公司總裁唐志剛向記者道出了其中的奧秘。“過去的西南市場很落后,落后有落后的好處,在發展的時候就會有很大的空間。結合西部大開發戰略,西南地區房地產及基建市場潛力巨大,長期來看玻璃需求存在上升空間。”他坦言。
“除了考慮到玻璃有一定的運輸半徑,銷售有局限性外,當時最看重的就是該地區的天然氣成本低廉。”唐志剛說。
據了解,西南地區天然氣價格明顯低于主流玻璃產銷地價格,且氣源較為穩定。此次考察的幾家西南玻璃生產企業,均以天然氣為主要燃料,用氣價格在2.3元/立方米,甚至更低。
“以每噸玻璃使用200立方米天然氣計,燃料成本約為460元/噸,與華東、華南等地區相比,西南地區玻璃企業使用天然氣的成本優勢明顯。以同樣使用天然氣的內地某玻璃企業為例,每立方米天然氣價格在3.7元以上,每噸玻璃的燃料成本較西南地區的企業高出近180元,與華南地區的企業相比成本更高。”在張駿看來,在本地玻璃生產線短缺的情況下,相對低廉的用氣價格及穩定的供氣吸引了臺玻、信義等玻璃生產企業。
昔日風光漸黯淡
以前,西南地區玻璃企業的銷售集中在西南地區,流入其他省市的量幾乎為零。該地區玻璃產能相對較低,而隨著西部開發的快速推進,建材需求急劇上升,進而使得玻璃價格居高不下。各種因素疊加,促使西南地區玻璃企業的利潤持續攀升,西南地區成為玻璃圈的“世外桃源”名至實歸。
然而,去年開始,西南市場發生了明顯變化,僅是今年春節后的兩個多月時間內,當地玻璃價格就下跌了150元/噸,“世外桃源”的風光在漸漸消逝。
對于這一點,西南地區最大的民營玻璃企業——重慶瑜虎玻璃有限公司總經理陽家洪有著深刻的體會。“盡管當前西南地區玻璃價格仍處于高位,且整體庫存保持平均水平,但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我們感到壓力倍增。”他向記者坦言,以往春節后價格一般會上漲,但今年不漲反降,降幅達到每噸百元左右,這種走勢是在大環境不好下的必然結果。
相較于往年同期,西南地區玻璃企業的壓力一方面來自庫存,另一方面來自資金。目前,多數企業開始主動涉足玻璃深加工行業,通過產業鏈延伸的方式規避原片市場的激烈競爭,以緩解自身的經營壓力。
談及西南地區玻璃市場的變化,不少業內人士將其時間點鎖定在去年。去年,該地區新增生產線大幅增加。
據了解,自去年6月開始,西南地區(主要集中在四川、重慶等地)逐漸上線點火玻璃生產線,截至今年4月,新增玻璃產能接近5000T/D,總產能達到15750T/D。
“不到一年時間,西南地區玻璃產能的增幅接近50%。另外,各家大型玻璃集團后期在云南、貴州等地均有生產線在建計劃,導致整個西南地區競爭異常激烈。”信達期貨分析師吳益鋒稱。
以前,西南地區得益于遠離競爭激烈的市場區域,公路運輸比較遠,水路運輸能力有限,再加之擁有得天獨厚的低價天然氣資源,其玻璃企業效益頗好。
“但是,自從各主要生產企業在成都及其他主要城市周邊大量建設浮法玻璃生產線,這種既有格局就被打破了。”長江期貨分析師楊小強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多數生產企業銷售價格大幅下滑,且沒有扭轉跡象。加之西南地區天然氣緊張,后期價格上漲勢在必行,而且環保成本提升,新增生產線需要建設脫硫、脫銷及除塵設施,企業經營利潤逐漸下滑。
新增產能的集中釋放改變了原來供不應求的市場格局,企業之間市場份額的競爭壓力增大。與此同時,全國房地產市場的疲軟對西南市場也形成沖擊,房地產投資額和新開工面積增速大幅下滑,導致玻璃等建材需求隨之回落,供應過剩壓力上升。
當前,除了內憂,西南地區的玻璃產業還受“外患”的困擾,周邊市場過剩的玻璃不斷向西南地區傾銷。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因交通原因,外地產品難以進入成渝地區,尤其是產能比較龐大的華北、華東地區,其普通產品運到西南地區銷售毫無優勢,這造就了西南地區相對獨立的市場環境。然而,隨著整個行業產能的過度增長,傳統意義上的核心消費市場中,競爭快速加劇。
“西南地區產能近兩年快速擴張,外地企業也開始入駐西南地區。其他地區為消化巨大的產能,也必然會將目光轉向西南市場。”在金晶科技期貨部負責人焦勇剛看來,未來的西南市場不再是一枝獨秀,“世外桃源”將會在日趨惡化的競爭面前土崩瓦解。
據了解,武漢等地的玻璃通過低成本的水路運輸(運費在150元/噸)流入重慶地區。在全行業不景氣背景下,市場競爭激烈,目前,除了湖北地區的貨源,陜西、湖南等地的貨源也在流入西南地區。
不過,受到重慶玻璃市場降價影響,原來200—300元/噸的差價逐漸縮窄為100—200元/噸,外地玻璃進入西南地區的難度越來越大。據陽家洪介紹,近期外埠玻璃流入數量有所下降,月均流入量從去年的2萬噸下降至目前的1萬噸。
對此,武漢長利玻璃期貨部負責人王成斌難掩心中焦慮:“過去,可以選擇到這里來,也可以選擇不到這里來,但現在,自身消化不了,必須要到這里來。”在他看來,西南市場目前的狀況抑制了華中地區產能的進入(湖北30%的產量銷往西南地區),勢必會加大華中地區的銷售壓力,華中玻璃企業后期的日子將更加難過。
成為“第二個東北”引爭議
西南地區玻璃市場從原來的供不應求轉為供大于求,該地區展開價格戰不可避免。事實上,今年以來,西南地區玻璃市場之所以會被業內人士關注,就是大家在猜測這個“價格高地”可能會重蹈東北覆轍。
新增產能路徑之相似,貿易流向之趨同,不得不讓人將西南地區與東北地區進行比較。
其一,兩地區玻璃供應都存在缺口,使得市場價格及利潤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吸引了大量投資進入當地。
“近兩年來,以河北迎新集團和廣東信義集團為主的大型玻璃企業在東北地區投放了多條玻璃生產線,導致東北玻璃產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增長。與此類似的是,據玻璃信息網統計,西南地區自去年以來也有6條生產線點火,產能增長之迅速,創歷年之最。”張駿說。
其二,玻璃最主要的下游需求端——房地產市場經歷前幾年的“高歌猛進”后,近兩年來出現明顯下滑,從而導致玻璃供需矛盾放大。尤其是東北二三線城市,房地產過度炒作后呈現出“斷崖”式下滑。
據了解,作為東北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遼寧省去年房地產投資額和新開工面積增速分別為-17.82%和-39.07%,遠遠低于近十年的平均水平。同樣,西南地區目前也面臨房地產市場全面下行的風險。
唐志剛告訴記者,西南地區房地產市場發展相對全國來說略有滯后,在行業景氣度整體下行的趨勢下,未來西南地區房地產市場走勢難言樂觀。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東北地區玻璃市場已經給西南地區做了一個范本。
如今,東北地區玻璃市場已然全線淪陷,短短兩年時間,玻璃產能增幅超過100%,且價格一路下跌,玻璃庫存疊創歷史新高。
吳益鋒表示,從貿易流向來看,原先,沙河及秦皇島地區玻璃流向東北三省,后期,發生了180度大轉彎,東北玻璃直接沖擊京津冀地區,同時也通過船運流入到華東、華南甚至西南地區,進而影響全國玻璃市場。
盡管市場人士認為西南地區將成為“第二個東北”,但其短期內實現的可能性不大。
“一方面,兩地的銷售環境存在差異;另一方面,銷售區域也不盡相同。”焦勇剛解釋,每年11月東北地區戶外施工就基本停滯,玻璃行業進入滯銷期,企業開始收款做冬儲,直至春節后才開始銷售,而西南地區氣候對消費的影響周期更短,甚至不存在氣候制約。從銷售區域上看,東北地區銷售區域受限,以東北三省為主,且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城市建設遠不及西南各城市,因此總體消費量不及西南地區。
另外,當前,西南地區幾個省市(四川、重慶、貴州、云南)正處于經濟大力發展階段,房地產市場建設對于玻璃的需求遠高于東北地區,且西南地區玻璃深加工發展程度處于全國靠前位置,對于玻璃原片向下游傳遞提供了緩沖,東北地區卻主要以玻璃原片的銷售為主,消費較為單一。
即便如此,也有不容忽視的問題。從目前產能增速看,西南地區的產能仍呈增長趨勢,“價格高地”的地位受到威脅。
“如果西南地區繼續以目前的速度增加產能,那么不排除后期成為‘下一個東北’的可能。”楊小強擔憂道,當前西南地區價格的持續下滑已經說明了西南市場的景氣度正在發生變化,后市不容樂觀。
期貨空白地帶亟待填補
此次調研中,無論是玻璃生產企業還是下游貿易客戶,除了對后市行情不大看好外,還對后期資金狀況表示出了擔憂。
重慶宜化是湖北宜化集團在重慶設的貿易公司,以純堿銷售為主業,但近年來由于玻璃企業資金趨緊,拖欠原材料供應商貨款成為常態。因此,重慶宜化轉變經營思路,開啟以純堿換玻璃的業務模式,這樣既能提前收回堿款,又能通過玻璃銷售賺取二次利潤。目前,重慶宜化已成為重慶甚至西南地區舉足輕重的玻璃貿易商。
然而,對于西南地區多數玻璃生產企業來講,現有規避風險的手段較為有限,更多的只是通過加強庫存管理來實現,而這在面對系統性風險時很難發揮太大作用。
或許是當地價格一直處于高位,企業沒有太多的套保需求,也或許是西南地區沒有廠庫,企業無法參與交割,期貨這一規避風險的“利器”,在西南地區顯得“黯然失色”。
當地多數受訪企業人士在談及“期貨”這個詞時,多少有些不大“感冒”。在他們看來,這個“新事物”在當地還沒玩轉。
據了解,目前西南地區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的較少,大家對期貨的認識依舊不足。
“主要的障礙是目前的期貨價格更多反映沙河地區價格,與西南地區價格走勢緊密度不高。另外,西南地區區位特殊,庫存布局空白,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當地企業參與期貨的熱情。”楊小強說。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西南地區產能的增加,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當地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的熱情也在上升。實際上,這一點在去年的玻璃產業大會上就已見端倪。
令記者記憶猶新的是,當時玻璃期貨論壇的嘉賓席中,出現了新的面孔。重慶瑜虎玻璃也參與到了其中,與河北、華中等地區的玻璃企業一起探討玻璃期貨。彼時,其就流露出了對西南地區亟待填補期貨空白的看法。
在這次調研過程中,再次談到這個話題,陽家洪仍對期貨滿懷期待。他認為,西南地區有必要設立交割廠庫。
“玻璃是易碎品,很難遠距離提貨。”陽家洪坦言,盡管西南地區部分貿易商對參與期貨有較高的熱情,但由于西南地區沒有交割廠庫,他們只能在遠距離提貨。最近的提貨點在湖北,遠一點的在沙河。加上運輸成本和包裝成本,算下來不劃算,實際參與沒有多大的意義。
在他看來,雖然西南地區市場容量不大,但現有價格波動已開始與華中地區相互影響,且隨著西南地區玻璃產能的增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未來有規避風險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風險管理和資金管理的重要性。
“交割廠庫的設立,主要是便于現貨產業客戶提貨。基于這種考慮,可以在成都、重慶等城市或者臨近周邊設立交割廠庫。”大越期貨分析師劉昌嘉稱。
此外,設置交割廠庫時,要根據西南市場情況及未來的產能變化情況設置合理的升貼水。“既能保證當地企業適度參與,又要保證不影響現有廠庫的參與機會。”焦勇剛稱,全國玻璃市場的“價格洼地”將由東北地區轉向華中地區,而華中地區與西南地區的聯動性增強,一旦華中地區成了“價格洼地”,其會沖擊西南市場。這樣一來,西南地區設立交割廠庫就有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