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中國新材料行業第一家也是四川省第一家創業板上市公司成都硅寶科技,生產的密封膠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遙遙領先,也開始陸續出口到東南亞、印度、俄羅斯、巴西等30多個海外國家。
就在仲夏6月,22輛“成都造”沃爾沃新款S60系豪華轎車出口美利堅。中國制造豪華轎車整體出口至美國的“零紀錄”被打破。
這意味著“Made in 成都”被國際市場接納,同時也標志著成都制造在“中國制造2025”考試中率先搶答。重汽王牌、沃爾沃也自然成為成都“工業4.0”的有力注腳。說到工業4.0,大家知道成都已修了哪些科目?
近期,成都硅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有治接受了成都日報專題采訪,談了對成都工業4.0的看法。
科目一:培育 “水土”
成都制造杠杠的,還得益于肥沃的水土和上下游配套。據記者了解,為了促進成都制造地蓬勃發展,成都在土地和稅費政策上給予極大支持,對企業發展量身定制了“161”總體部署和“1+2+N”政策體系的“套餐”。成都硅寶科技總裁王有治這樣評價,“成都在政策配套、創新創業氛圍以及行業人才密集度都占據優勢,這些都是成都制造持續發展的‘養分’。”“成都制造的進步,得向精細化、差異化發展,讓制造型企業走進稀缺產品這塊市場。硅寶從創立到壯大離不開成都各級政府地支持。” 王有治補充道。
成都硅寶科技總裁王有治此外,王有治建議,各級政府能在市場上予以本土名優企業多些支持,重大項目、重大工程、政府采購優先支持本土名優產品,提升本土企業美譽度。根據成都市投促委6月9日提供數據,除去成都土生土長的制造企業,入駐成都市的世界500強企業已增至265家,其中境外500強企業達196家。這些企業進駐成都后,從生產、制造、物流與本地深度融合,逐漸融入到成都制造的宏大篇章之中。工業4.0在促進工業傳統生產關系淘汰的同時促成創新、環保的生態文明發展觀地傳播,讓理性和嚴謹的品質追求注入到城市性格,讓成都制造行得端邁得穩。
科目二:引才引智據媒體此前報道,沃爾沃成都工廠質量部整車質量經理Tony Erlandsson在采訪時透露,對成都工廠工人的上進心和學習能力印象深刻。所有員工都很愿意學習,希望盡力展示自己,也能做得正確,下次可以做得更好。工業4.0對生產、管理、經營人才的需求門檻高。先前,總理李克強在6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上強調,“智能轉型,實現‘制’到‘智’的飛躍。”實現“智”造有兩重功夫要練,自動化和機械化是基本功,上乘功夫講究制造差異化定制與精細化生產。顯然,沃爾沃等企業在成都找到了支撐行業快走的人才供給和充沛的高校科研機構。據了解,成都擁有53所高校院所、30家國家級科研機構、建設各類產學研聯合研發機構500余家,70多萬名大學生和平均每年28萬高校畢業生的優質教育資源。科目三:搭建物流網絡Tony Erlandsson曾說過,成都工廠是全球體系一部分,成都工廠采用的零部件可供沃爾沃全球工廠共享,每種零部件都有一個號,中國的零部件同樣可供應瑞典和比利時使用。沒有足夠強大的物流網絡是無法實現全球范圍地調配和工業4.0的“智能物流”步驟。
市委書記黃新初、市長唐良智多次指出,抓緊打造長運距、大容量、低成本、高速度的國際物流大通道,加快建設綜合保稅區、物流園區及口岸服務體系等物流基礎設施對成都有極大“提拉”作用。
據觀察,從2015年1月始,成都市就在物流工作上攢足“勁兒”,專門設立成都市物流發展辦公室(簡稱市物流辦),將市政府辦公廳負責物流綜合協調和口岸服務的職責劃入市物流辦,加強推進成都航空、鐵路、公路樞紐建設的職責,加強口岸政策研究和推進口岸建設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