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近日,住建部發布了《關于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以下簡稱BIM)應用的指導意見》,隨著《指導意見》的貫徹落實,我國建筑領域將進一步掀起BIM應用的熱潮,不斷推動我國建筑業的轉型升級和健康持續發展。
《指導意見》解讀:
加強頂層設計,系統推進BIM在建筑領域應用
近年來,BIM在我國建筑領域的應用逐步興起,技術理論研究持續深入,標準編制工作正在全面展開。同時BIM在部分重點項目的設計、施工和運營維護管理中陸續得到應用,與國際先進水平正在逐漸縮小。推進BIM應用已成為政府、行業和企業的共識。
但是BIM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缺少頂層設計;BIM應用只停留在各企業和項目的自發層面,沒有形成統一的目標和路徑;項目應用中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各階段完全割裂,沒有充分體現BIM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優勢等等。迫切需要在國家層面出臺綱領性文件,更好地進行指導和推進。
為滿足發展需要,住房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于2012年開始組織有關協會學會、高校、設計和施工單位開展相關課題研究,在總結研究成果基礎上,著手起草有關文件,并充分征求吸收各方意見,形成了《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明確了BIM應用的基本原則:即企業主導,需求牽引;行業服務,創新驅動;政策引導,示范推動。同時提出了發展目標:到2020年末,建筑行業甲級勘察、設計單位以及特級、一級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業應掌握并實現BIM與企業管理系統和其他信息技術的一體化集成應用。以國有資金投資為主的大中型建筑以及申報綠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綠色生態示范小區新立項項目勘察設計、施工、運營維護中,集成應用BIM的項目比率達到90%。
《指導意見》強調BIM的全過程應用,指出要聚焦于工程項目全生命期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在規劃、勘察、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全過程普及和深化BIM應用,提高工程項目全生命期各參與方的工作質量和效率。并在此基礎上,針對建設單位、勘察單位、規劃和設計單位、施工企業和工程總承包企業,以及運營維護單位的特點,分別提出BIM應用要點。要求有關單位和企業要根據實際需求制定BIM應用發展規劃、分階段目標和實施方案,研究覆蓋BIM創建、更新、交換、應用和交付全過程的BIM應用流程與工作模式,通過科研合作、技術培訓、人才引進等方式,推動相關人員掌握BIM應用技能,全面提升BIM應用能力。
此外,《指導意見》還提出了7項保障措施,包括宣傳BIM理念、意義、價值,梳理、修訂、補充有關法律法規,建立BIM應用標準體系,自主研發適合國情的BIM應用軟件,培育BIM應用產業化示范基地和產業聯盟,培訓BIM應用人才,研究基于BIM的工程監管模式等。
《指導意見》為進一步推動BIM在我國建筑領域的應用,支撐建筑行業技術升級,變革生產方式,創新管理模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預見,隨著《指導意見》的貫徹落實,我國建筑領域將進一步掀起BIM應用的熱潮,不斷推動我國建筑業的轉型升級和健康持續發展。
《指導意見》全文:
關于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應用的指導意見
為貫徹《關于印發2011-2015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的通知》(建質[2011]67號)和《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推進建筑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建市[2014]92號)的有關工作部署,現就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以下簡稱BIM)的應用提出以下意見。
一、BIM在建筑領域應用的重要意義
BIM是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等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維模型信息集成技術,是對建筑工程物理特征和功能特性信息的數字化承載和可視化表達。
BIM能夠應用于工程項目規劃、勘察、設計、施工、運營維護等各階段, 實現建筑全生命期各參與方在同一多維建筑信息模型基礎上的數據共享,為產業鏈貫通、工業化建造和繁榮建筑創作提供技術保障;支持對工程環境、能耗、經濟、質量、安全等方面的分析、檢查和模擬,為項目全過程的方案優化和科學決策提供依據;支持各專業協同工作、項目的虛擬建造和精細化管理,為建筑業的提質增效、節能環保創造條件。
信息化是建筑產業現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BIM應用作為建筑業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極大地促進建筑領域生產方式的變革。
目前,BIM在建筑領域的推廣應用還存在著政策法規和標準不完善、發展不平衡、本土應用軟件不成熟、技術人才不足等問題,有必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推進BIM在建筑領域的應用。
二、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工程建設法律法規、技術標(詞條“技術標”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準為依據,堅持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相結合,在建筑領域普及和深化BIM應用,提高工程項目全生命期各參與方的工作質量和效率,保障工程建設優質、安全、環保、節能。
(二)基本原則
1.企業主導,需求牽引。發揮企業在BIM應用中的主體作用,聚焦于工程項目全生命期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通過BIM應用,提高工程項目管理水平,保證工程質量和綜合效益。
2.行業服務,創新驅動。發揮行業協會、學會組織優勢,自主創新與引進集成創新并重,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BIM應用軟件,建立BIM數據庫及信息平臺,培養研發和應用人才隊伍。
3.政策引導,示范推動。發揮政府在產業政策上的引領作用,研究出臺推動BIM應用的政策措施和技術標準。堅持試點示范和普及應用相結合,培育龍頭企業,總結成功經驗,帶動全行業的BIM應用。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末,建筑行業甲級勘察、設計單位以及特級、一級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業應掌握并實現BIM與企業管理系統和其他信息技術的一體化集成應用。
到2020年末,以下新立項項目勘察設計、施工、運營維護中,集成應用BIM的項目比率達到90%:以國有資金投資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報綠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綠色生態示范小區。
四、工作重點
各級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要結合實際,制定BIM應用配套激勵政策和措施,扶持和推進相關單位開展BIM的研發和集成應用,研究適合BIM應用的質量監管和檔案管理模式。
有關單位和企業要根據實際需求制定BIM應用發展規劃、分階段目標和實施方案,合理配置BIM應用所需的軟硬件。改進傳統項目管理方法,建立適合BIM應用的工程管理模式。構建企業級各專業族庫,逐步建立覆蓋BIM創建、修改、交換、應用和交付全過程的企業BIM應用標準流程。通過科研合作、技術培訓、人才引進等方式,推動相關人員掌握BIM應用技能,全面提升BIM應用能力。
(一)建設單位
全面推行工程項目全生命期、各參與方的BIM應用,要求各參建方提供的數據信息具有便于集成、管理、更新、維護以及可快速檢索、調用、傳輸、分析和可視化等特點。實現工程項目投資策劃、勘察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各階段基于BIM標準的信息傳遞和信息共享。滿足工程建設不同階段對質量管控和工程進度、投資控制的需求。
1.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在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設計階段,通過建立基于BIM的可視化信息模型,提高各參與方的決策參與度。
2.建立BIM應用框架。明確工程實施階段各方的任務、交付標準和費用分配比例。
3.建立BIM數據管理平臺。建立面向多參與方、多階段的BIM數據管理平臺,為各階段的BIM應用及各參與方的數據交換提供一體化信息平臺支持。
4.建筑方案優化。在工程項目勘察、設計階段,要求各方利用BIM開展相關專業的性能分析和對比,對建筑方案進行優化。
5.施工監控和管理。在工程項目施工階段,促進相關方利用BIM進行虛擬建造,通過施工過程模擬對施工組織方案進行優化,確定科學合理的施工工期,對物料、設備資源進行動態管控,切實提升工程質量和綜合效益。
6.投資控制。在招標、工程變更、竣工結算等各個階段,利用BIM進行工程量及造價的精確計算,并作為投資控制的依據。
7.運營維護和管理。在運營維護階段,充分利用BIM和虛擬仿真技術,分析不同運營維護方案的投入產出效果,模擬維護工作對運營帶來的影響,提出先進合理的運營維護方案。
(二)勘察單位
研究建立基于BIM的工程勘察流程與工作模式,根據工程項目的實際需求和應用條件確定不同階段的工作內容。開展BIM示范應用。
1.工程勘察模型建立。研究構建支持多種數據表達方式與信息傳輸的工程勘察數據庫,研發和采用BIM應用軟件與建模技術,建立可視化的工程勘察模型,實現建筑與其地下工程地質信息的三維融合。
2.模擬與分析。實現工程勘察基于BIM的數值模擬和空間分析,輔助用戶進行科學決策和規避風險。
3.信息共享。開發巖土工程各種相關結構構件族庫,建立統一數據格式標準和數據交換標準,實現信息的有效傳遞。
(三)設計單位
研究建立基于BIM的協同設計工作模式,根據工程項目的實際需求和應用條件確定不同階段的工作內容。開展BIM示范應用,積累和構建各專業族庫,制定相關企業標準。
1.投資策劃與規劃。在項目前期策劃和規劃設計階段,基于BIM和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對項目規劃方案和投資策略進行模擬分析。
2.設計模型建立。采用BIM應用軟件和建模技術,構建包括建筑、結構、給排水、暖通空調、電氣設備、消防等多專業信息的BIM模型。根據不同設計階段任務要求,形成滿足各參與方使用要求的數據信息。
上一頁12下一頁

BIM以后的發展趨勢到底是施工總承包還是設計總承包,還需要大家積極討論探索。

【摘要】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加工制造業的飛速發展,激發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人們已不再拘泥于對傳統思維的認知,希望通過更先進的技術挑戰創造的極限。于是,面對全球各大城市極富想象力與視覺沖擊力的不規則異形建筑,

昆明滇池國際會展中心項目采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綠色設計、虛擬建造、信息化管理平臺等先進科技手段,并貫穿于項目開發與建設全過程,為項目高品質高水平的實施提供完善的技術保障。項目預計將于明年6月6日前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