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大樓面朝郊區東部,表面覆蓋玻璃,創造了一個擁有光線充足的室內空間。頂部是一個雙重斜坡的屋頂,這種設計是當地極具鄉土氣息建筑形式。此外,雙立面的結構為室外氣候金土室內提供了一個緩衝區域,同時在此處也可以收獲無與倫比的景觀與視野。
這建筑物除了是全木結構之外,建造時,工人將事先制作好的木質構件,按照施工圖組裝起來,大大節省了施工和吊裝(詞條“吊裝”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成本,將材料制作和施工過程對于環境的影響降到了最低,而木材本身是天然的材料,在生產時所製造出的二氧化炭確實會比鋼和混凝土的少很多。同時,建筑嚴格遵守了國家環境責任措施,在加熱和冷卻系統上采用地下水,也就做到了完全拒絕使用化石燃料的環保標準。
在不懂榫卯的外國人看來,這樣的內部結構就像是在“堆積木”。而這位早就名揚海外的日本建筑師坂茂,又一次讓世界見識到了日本的“河合繼手”的巧奪天工。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多少感到有些悲哀,這種來自中國的榫卯工藝現在只能靠著日本人來介紹給世界,國外的人們一提起榫卯,首先想到的是日本那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有人說中國人毀掉了自己的文化,把傳統工藝棄之如敝屣,現代中國的建筑完全學習西方,鋼筋混凝土澆筑出無數個格子間,毫無生氣,還有那些巨大的鋼結構玻璃幕墻建筑,多的是其丑無比,學習西方,反而弄得畫虎不成反類犬。
建筑師的責任是什么?
有建筑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日本就有7名建筑師獲得,僅次于美國,而中國只有1名。也許在學校的專業教育上,中國建筑師和日本建筑師都差不多,但影響一個建筑師更重要的原因是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日本本國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從未間斷,這是日本建筑師能把人文概念滲透到建筑中的原因。在這里沒有任何貶低中國建筑師的意思,只是說明環境對于一個建筑師的影響之深遠。
從坂茂理解的“建筑師的責任”我們也可以看出,這是一位充滿了人文情懷的人。他說過:“自古以來建筑師都是在為有錢有勢的人工作,他們通過建筑來彰顯自己的權勢,這讓我感到很失落,因為我不是為社會大眾所服務,有那么多的人因為自然災害流離失所,就像地震從來不奪人性命,是建筑倒塌才致人死亡,這是建筑師的責任!痹谌毡救绻袊乐氐牡卣穑ㄖ䦷焸兌家s到地震現場,研究建筑的抗震(詞條“抗震”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和重建工作,而中國近些年來的幾次大地震,極少見到建筑師的身影。
充滿人道關懷的紙房子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坂茂對于建筑師的責任不僅僅是說說而已,他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為災民建造房屋里去。神戶地震、尼泊爾地震、斯里蘭卡海嘯、意大利地震、汶川地震災區都有坂茂設計的用硬紙筒建造低成本住宅幫助災民遮風擋雨。
有人會疑問,用硬紙筒建房子,牢固嗎?坂茂當年在神戶大地震的時候,看到有人圍在坍塌的教堂下禱告,就用硬紙筒建了一座教堂,教堂在風雨中十年不倒,然后再臺灣發生大地震后,又把教堂分拆后送給了臺灣,至今依然矗立。
▲尼泊爾地震災區 坂茂設計的紙房子
▲為汶川災區設計的華林小學
▲為神戶災區設計的紙教堂,如今矗立在臺灣
在2014年的時候,坂茂也獲得了普利茲克獎,獲獎的理由就是他的建筑充滿了人道主義關懷。
說到底,建筑,是人類的居所,是家。一個家,怎么能缺少人文氣質和人道主義關懷呢?中國一線城市的摩天大樓不亞于紐約,有關部門的辦公大樓富麗堂皇程度令人驚嘆,商品房過剩到開發商都想要把庫存炸掉,并坦言說,我們的商品房壽命最多70年,還不如硬紙筒。我們把傳統的建筑精髓丟了,這精髓不光光是榫卯工藝,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建筑天人合一的美學和順天應時的精神。除了商品房、“紀念碑”和“金字塔”,我們再也蓋不出其他的東西了。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