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ALwindoor.com]編輯部整理發布:
質量管理,是通過質量策劃、質量保證、質量控制和質量改進實現質量目標的過程。質量管理自西方工業革命之后,經歷了質量檢驗、統計質量管理和全面質量管理三個階段,直到國際標準化組織提出管理體系的概念,逐步形成現今的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系列標準。
1、質量檢驗階段
20世紀之前,產品質量依靠操作者的技藝和經驗來保證,工業革命后,機器工業生產逐步取代了手工作坊式的生產,質量管理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一些工廠中開始設立專職、獨立的檢驗部門,檢驗活動與制定標準、生產制造等其他職能分離,只專職負責按照標準檢驗產品質量,反饋質量信息。質量檢驗階段的開始,是現代意義上的質量管理概念的誕生。
盡管如此,這個階段的檢驗屬于“事后檢驗”,無法在生產過程中完全起預防、控制的作用,而且要求對成品進行百分之百的檢驗,對經濟與技術有相當大的考驗。
2、統計質量管理階段
20世紀20年代,人們開始研究概率和數理統計在質量管理中的應用,逐步出現了“質量控制圖”、抽樣檢驗法等質量管理新思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先后制定了《質量管理指南》、《數據分析用控制圖法》和《工序控制圖法》,并要求軍工產品承制廠商普遍實行這些統計質量控制方法。這些理論和實踐的進步標志著質量管理開始進入統計質量管理階段。
統計質量管理把以前質量管理中的“事后把關”變成事先控制、預防為主、防檢結合,利用數理統計原理,將事后檢驗變為事前控制的方法,使質量管理的職能由專職檢驗人員轉移到專業的質量控制工程師來承擔,質量觀念也從事后檢驗改變為預測質量事故的發生并事先加以預防。
但在這個階段過分強調了質量控制的統計方法,忽視了組織的整體管理工作,并且由于數理統計方法理論比較深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數理統計方法的普及和推廣。
3、全面質量管理階段
20世紀60年代后,人們對產品質量及可靠性要求越來越高,加上服務業的迅猛發展,傳統的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已不能滿足質量管理的要求,只有將影響質量的所有因素全部納入質量管理并系統協調的運作,才能確保產品的質量。在這種社會歷史背景和經濟發展形勢的推動下,形成了全面質量的思想,全面質量理論應運而生。
1961年,美國質量管理專家費根堡姆的著作《全面質量控制》中提出了在最經濟的水平上,并考慮到充分滿足用戶要求的條件下進行市場研究、設計、生產和服務,把企業內各部門的研制質量、維持質量和提高質量的活動,構成一種有效的體系。全面質量管理理論應用的成功案例,使得各國紛紛引進全面質量管理方法,尤其日本在理解全面質量管理方法時,認為從上層管理人員到全體職工,從設計制造、銷售采購、財務到人力資源等職能部門都是質量管理的參與者。
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的誕生是質量管理發展歷史中的里程碑,隨著全面質量管理的應用,它的思想、原理和方法對各國質量管理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的指導價值得到了充分的證實。國際標準化組織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在總結各國全面質量管理經驗的基礎上,1987年發布了ISO9000質量體系系列標準,從此,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在各個領域被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