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精彩詞條江蘇大劇院
補充:0 瀏覽:12073 發布時間:2016-4-21
南京江蘇大劇院,位于南京市建鄴區河西新城文體軸線西段、南京奧體中心以西,瀕臨長江,與江北新區隔江相望。建成后成為僅次于北京國家大劇院的中國第二大現代化大劇院。 江蘇大劇院占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建筑總面積27萬平方米,是江蘇省境內最大的文化工程,被定為“世界級藝術作品的展示平臺、國際性藝術活動的交流平臺、公益性藝術教育的推廣平臺。 江蘇大劇院包括2280座的歌劇廳、1001座的戲劇廳、1500座的音樂廳和2711座的大綜藝廳,還有780座的小綜藝廳以及附屬配套設施。滿足歌劇、舞劇、話劇、戲曲、交響樂、曲藝和大型綜藝演出功能需要,具備接待世界一流藝術表演團體演出的條件和能力;也是公眾的文化活動場所。 2012年12月26日江蘇大劇院奠基,2015年6月15日,大劇院音樂廳、戲劇廳、綜藝廳土建和外罩鋼結構主體完工。2016年計劃建成啟用,落成后的南京江蘇大劇院與北京國家大劇院南北呼應。 建設歷程 2012年年底地質勘察和東側道路橋梁已進行招標 由于此前的選址風波等各種原因,這次易址后的江蘇大劇院,一切準備工作都進行得很低調。 雖然江蘇大劇院的新址地塊目前還屬于河西指揮部,江蘇大劇院的相關用地手續還在辦理中,但實際上從上月起江蘇大劇院已經開始了各項前期工作,并進行了多項基礎工作的招投標。從網上公開招投標信息看,2012年9月份該地塊對外公開招標地下污水管道改線及東側規劃道路橋梁工程設計,而據公開的資料顯示,地質勘探招標工作則已經結束,中標的是南京地質勘察院。2012年12月,項目又進行了地下污水管線改線施工的工程招標。 這一塊的地下管線比較復雜,地理地質也比較特殊,位于離長江邊不遠的地方,因此地質勘察必不可少。該地塊不僅毗鄰江邊,地塊內也有河溝,長期以來一直閑置。該地塊下面還有市政的污水主干管,通往江心洲,在大劇院動工前必須先將污水管遷出去。 2014年10月已完成主體結構施工 按照建設規劃,江蘇大劇院的建設方案在原來荷葉水滴的方案上進行了優化,原方案中四顆“水滴”就是四個功能區,包括歌劇院、戲劇場、音樂廳和公共空間。但最新的方案是將公共空間的功能移到戶外,新增一個體量最大的綜藝廳。其中歌劇廳最高,地上47米,較矮的廳也在30多米高。 2014年大劇院建設進展最快的是容納1500人的音樂廳,10月份已完成主體結構施工;進度緊隨其后的是可容納1000人的戲劇廳,戲劇廳的前置式表演舞臺專為劇場表演準備,傾斜的池座上方的兩個樓座為觀眾提供良好的視聽效果;而歌劇廳和綜藝廳由于體量較大并且是后建的,施工進度稍慢。2015年下半年起,四幢建筑將先后進入內裝修與設備調試階段,預計2016年整體完工。 2015年3月中旬,江蘇大劇院音樂廳、戲劇廳主體完工。 2015年6月中旬,江蘇大劇院音樂廳、戲劇廳、綜藝廳土建和外罩鋼結構主體都已完工。 方案選址 第一次選址 江蘇大劇院是1949年建國后,江蘇省最大的文化工程,工程計劃于2010年報批國務院并立項,現面向全球招標設計方案。 連日來,在南京市規劃展覽館對外公示的江蘇大劇院9套設計方案,引起了南京市民的廣泛關注。隨著選址問題塵埃落定,這座未來南京文化地標的建筑規模也浮出水面。 江蘇大劇院項目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3萬平方米,考慮到協調南京紫金山、玄武湖一線的山水關系,劇院建筑高度將嚴格限制在50米以內。 由于大劇院的項目位置已經確定在太平門陽光路3號——即太陽宮一帶,江蘇大劇院的最新進展引起市民的密切關注,各種質疑觀點也在網上風生水起。對此,南京市規劃局回應說,目前該項目包括選址尚未進入規劃審批階段,只是由項目公司自行組織的方案征詢公眾意見。 第二次選址 2005年,有關部門曾為江蘇大劇院選擇了8個候選地址,這其中有4個在河西,如今離開玄武湖后的江蘇大劇院選址再次回到河西。 相關方面獲悉,最新方案中江蘇大劇院將設在河西奧體中心西側,西臨浩瀚江水,東與金陵圖書館為鄰,地塊占地300畝,未來站在江蘇大劇院的觀景平臺上,將可俯瞰長江,遠眺江心洲。 在河西與玄武湖畔之間糾結多年的江蘇大劇院選址懸案又有最新進展。江蘇大劇院將建在夢都大街南側、金陵圖書館西側的長江之畔。 在此之前,江蘇大劇院曾經選址玄武湖畔。就在一年前,省有關部門還曾表示過大劇院將于今年動工。但是,玄武湖畔的方案卻遭到一些專家和市民的反對,之后,由于沒有通過國家環保部的環評等多種原因,玄武湖方案基本已遭放棄。 事實上,早在2005年,有關部門曾為江蘇大劇院選擇了8個候選地址,8個當中就有4個在河西,分別是河西奧體中心西側、河西中心廣場、江心洲洲尾、河西三汊河口一帶。如今離開玄武湖后的江蘇大劇院選址再次回到河西。 金陵圖書館西側這一地塊原先是在奧體濱江文體軸線上,一直是預留文化設施用地。這一地塊的東側緊挨著的就是金陵圖書館和濱江公園,再往東是奧體中心,北側是綠博園,多個公眾文化設施全聚在一塊,將可滿足市民多重文化需求。 設施功能 劇場 劇場有1222個座位,前置式表演舞臺為戲劇歌唱表演準備。傾斜的池座上方的兩個樓座為觀眾提供好的視聽效果,通過混響控制、聲學系統設計保證演講質量。 歌劇廳 歌劇廳采用建筑自然擴聲的方式,可容納2349名觀眾。觀眾廳共有三層,樓座位于曲面的馬蹄形池座上空,確保即便在最偏遠的座位,觀眾仍可清晰辨認演員的面部表情。 綜藝廳的體量最大,但施工最復雜的卻是歌劇廳。可容納2300人的歌劇廳,地下16米,地上47米,地下空間預留給升降舞臺。除了大型演出、冰上芭蕾這樣對場地有特殊要求的演出,歌劇廳可以滿足其他各種演出的功能需要,具備接待世界一流表演團體的能力。歌劇院采用自然擴聲的設計方式,確保在演員不用話筒的情況下,即便坐在最遠角落的觀眾也能聽得清清楚楚。 綜藝廳 在這四個功能分區中,綜藝廳算是面積最大的一個,一方面是為大型的歌詠大賽、聯歡會提供場所,另一方面則是為適應演出大型化的需要。此前,受限于場館條件,像百老匯經典名作《貓》這類對舞臺進深、道具舞美等有特殊要求的大型舞臺劇往往與南京失之交臂,如今的綜藝廳共有大、小兩個劇場,大劇場可容納2700人,舞臺有24米寬,可滿足《貓》等各種大型演出的需要。 主舞臺升起來有十米多高、收縮的側舞臺展開后有二十七米寬,歌劇廳將是大劇院四個功能廳中最復雜、效果最好的一個。“等到江蘇大劇院投入運營時,這樣的設施能讓觀眾體會到一場聲光電組合的盛宴。” 音樂廳 1550座的音樂廳其形態有效地縮短了聽眾和管弦樂隊之間的距離。音樂廳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頂部的“光眼”讓白天的表演和排練可以在日光下進行,天窗下設有一系列的百葉窗,在不需要日光的時候可以關閉。 屋頂餐廳 在主音樂廳三樓頂有一個景觀秀麗功能齊全的屋頂餐廳。從屋頂餐廳望出去,可以看到江景,還能看到日出和日落。屋頂餐廳可以容納135人同時用餐,還有4間貴賓室。 多功能廳 是用途最廣的空間。一個可選的“大匯演”座椅系統可以允許在快速運轉情況下自動轉換座位。 設計方案 表達“水韻江蘇”,采用水滴造型 作為江蘇省最大的文化工程,江蘇大劇院玄武湖版方案的占地面積設計為8萬平方米,投資20億元,被定位為“世界級藝術作品的展示平臺、國際性藝術活動的交流平臺、公益性藝術教育的推廣平臺”,成為規模僅次于國家大劇院的現代化大劇院。” 搬到河西新城,之前的設計方案勢必也將推倒重來。新地塊300畝的面積,與舊方案設計的8萬平方米占地面積相比,擴大了1倍還不止。從玄武湖舊方案開始,江蘇大劇院的設計就沒有離開過水,這也與南京“山水城林”的地域特色相吻合。易址河西長江之畔后,江蘇大劇院進行新的設計招標,其宗旨應該還是離不開“水”,這令人不得不聯想到婉若海上白帆的悉尼歌劇院以及水中“巨蛋”國家大劇院。 江蘇大劇院建筑工程總面積約13萬平方米,內部擁有歌劇院、戲劇院、音樂廳等主要功能區,因毗鄰長江,將表達“水韻江蘇”理念,總體設計可能呈水滴造型。4顆“水滴”,就是大劇院的4個功能區,包括歌劇院、戲劇場、音樂廳、綜藝廳等。歌劇院可容納2300名觀眾,采用自然擴聲的設計方式,確保在演員不用話筒的情況下,即便坐在最遠角落的觀眾也能聽得很清楚。1500座的音樂廳在設計上有效地縮短了聽眾和樂隊之間的距離,讓觀眾可以有融入音樂會之感。戲劇場有1000個座位,前置式表演舞臺專為劇場表演準備。傾斜的池座上方的兩個樓座為觀眾提供良好的視聽效果。此外,大劇院還有一個近萬平方米的公共空間,主要功能為文化展示、文化集會、文化商務等。 隔音效果 墻體厚50厘米,隔音效果達65分貝 作為江蘇文化的重大建設項目,江蘇大劇院的“荷葉水滴”造型獨樹一幟,而優良的隔音效果更具代表性。建成后的江蘇大劇院,隔音效果將達到65分貝。 除了聘請美國的聲學專家作為顧問外,江蘇大劇院還使用了專門定制的“隔音墻”。今年10月,建設單位還專門聯合東南大學搞了一場模擬實驗,分別對不同材料的高中低頻隔音性能作出檢測,再根據實驗結果在市面上定制材料來做。 身在江蘇大劇院各觀演廳內,廳外音量達到65分貝,才能影響廳內觀眾。而 65分貝相當于一個普通十字路口的噪音。為了達到這樣的隔音效果,江蘇大劇院承建方中建八局第三建設有限公司特意聘請了澳洲聲學顧問和東南大學教授一起進行隔音實驗。今年10月,在東南大學進行了模擬實驗,測出中、高、低三級隔音數據。然后根據這組數據,中建八局三公司找到生產廠家,定制隔音材料。 普通墻體厚20厘米,而江蘇大劇院墻體采用“20+10+20”的隔音模式,厚度達50厘米。也就是說,墻體兩側各是20厘米厚度的墻體,中間留有10厘米厚度的空間,用來填充隔音材料。 隔音效果達到65分貝,在國內屬于頂級。這種噪音相當于普通馬路路口的強度,而在這種情況下,站在江蘇大劇院的廳外是沒有感覺的。 顏色改變 “水滴”從純白色到藍白漸變色 沿著濱江公園里的銀杏大道往西走,沒幾分鐘就能看到正在施工的江蘇大劇院工地。這里處于河西文化體育軸線上,位于奧體中心西側,東與金陵圖書館為鄰,西臨浩瀚江水。 早在江蘇大劇院設計方案“5選1”時,“水滴”方案就備受關注。最后確定大劇院造型為“荷葉上的水滴”:四個“水滴”分別是大劇院的四個功能廳,被“巨大的荷葉”造型托起來。在施工現場公示的設計圖上,江蘇大劇院的俯瞰顏色是水滴的純白色。 經過這么長時間的施工,大劇院的方案也在陸續微調,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水滴’顏色的變化。直到今年9月,最后敲定將“水滴”的顏色由白色改為藍白漸變色。因為大劇院建在奧體的正西軸線上,奧體中心遠遠的兩道紅色很出挑,那么大劇院如果只是簡單的白色,就顯得有點單調。用漸變色來表達呼應的意思。 藍白漸變代表了南京雨花石的條紋。在原先結構為純白色的基礎上,利用淡藍色的玻璃窗造型設計來加深色彩。 其他補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