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場和現狀
建筑幕墻始于20世紀初,當時只用于建筑的局部,且規模較小。到20世紀50年代,隨著建筑技術的發展,
玻璃幕墻的重大技術問題逐漸得到解決,玻璃幕墻開始大規模使用于建筑外圍護結構。70年代以來,
硅酮結構
密封膠的質量有了突破性提高,用膠縫固定安裝玻璃的技術應用于玻璃幕墻,促使了
隱框玻璃幕墻突飛猛進的發展。80年代玻璃生產工藝和二次加工工藝有了很大進步,進一步推動了玻璃幕墻的應用,點支式幕墻、
熱通道幕墻、
光電幕墻、單層索網玻璃幕墻新式幕墻不斷涌現。幕墻發展至今天,幕墻面除了玻璃外,還采用
鋁板、
不銹鋼板、搪
瓷板、花崗
石板及其他人造
板材。它標志著
建筑裝飾飾面板施工技術的一次飛躍,使建筑外裝飾飾面板施工技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用幕墻形式進行建筑外裝飾飾面板的安裝,使各種建筑飾面板可在任何建筑、任何高度、任何部位、任何構造形式的
高層建筑上使用,這樣就打破了高層建筑不能使用某些飾面板進行外墻裝飾的限制。幕墻已成為現代建筑的標志。
我國建筑
幕墻工業從1978年開始起步,經過2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的高速發展,至21世紀初,已成為世界第一幕墻生產大國和世界第一幕墻使用大國。2002年我國使用了約800萬㎡幕墻(不含玻璃
采光頂、
金屬屋面、墻面石材及金屬板裝飾),當年使用量約占世界總使用量1300萬㎡的2/3左右。到2002年底,我國共約安裝使用了5000萬㎡幕墻(不含窗墻、
玻璃采光頂、金屬屋面、墻面石材及
金屬板幕墻),占世界總量9300萬㎡的一半左右。我國
幕墻企業已能為各種不同建筑提供所需各種類型的幕墻。國內企業在國內市場份額中占有80%~85%,境外公司(含港、臺各公司)占有不到20%份額。
北京市最早的代表性幕墻是長城飯店和復興門的中國銀行,到90年代初期開始有規模的幕墻工程出現,根據粗略估計,到1998年左右,玻璃幕墻每年有200萬㎡的工程量。到2000年,北京市建成的玻璃幕墻累計約1000萬㎡。90%的幕墻工程由外地專業公司完成,極少量的工程由境外公司(德國、美國、香港、新加坡等)承包,國內配合加工和安裝。
2000年至今,隨著北京市房地產的高速發展,建筑幕墻產量也直線上升,幾年的平均產量到280萬㎡左右,而且大量新技術被采用。行業內認為,國際上有的幕墻新形式、新技術、
新材料在國內肯定可以找到,而且單體項目量和市場總量均大于國外任何國家。
根據2004年新版的《玻璃幕墻工程技術規范》(JGJ102—2003),建筑幕墻大致分為:
構件式幕墻:明框幕墻、隱框幕墻、半隱框幕墻;
石材幕墻、金屬板幕墻、
人造板幕墻;
單元式幕墻:單元式、
半單元式幕墻;
點支式幕墻:
鋼結構點支式、張拉索點支式;
雙層幕墻:
節能幕墻、呼吸幕墻、空氣幕墻等;
其它幕墻:
生態幕墻、綠色幕墻、智能幕墻、光電幕墻、
水幕墻、活動幕墻、仿生幕墻、氣囊幕墻、純玻璃結構幕墻等等。
北京自1995年開始出現點式幕墻,1997年開始索結構幕墻,2000年以來北京的旺坐大廈、新源大廈等工程采用的雙層幕墻無論是技術還是規模,在世界上也是前沿的。在施的新保利大廈的懸掛網索幕墻、奧運游泳場館“水立方”全部外墻的結構膜技術等更是國際上鮮有的幕墻構造。
2.問題
2.1 法律、法規及行政規范性文件滯后:
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建筑幕墻實際上是在缺少相應的規范、標準及行政性措施的情況下完成的。
相應的國家和行業的
技術標準化工作是隨著建筑幕墻市場和技術的發展而逐漸制定和完善的。1996年頒布了《建筑幕墻》(JG3035—1996),《玻璃幕墻工程技術規范》(JGJ102—1996),2001年頒布了《
金屬與石材幕墻工程技術規范》(JGJ133—2001)。這就意味著,1996年之前至少有500萬㎡的幕墻是在缺少標準和規范的情況下完成的。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