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國際
太陽能建筑設計競賽”首次在北京亮相。在一長串承辦單位中,“臺達環境與教育基金”作為一家由企業贊助的冠名單位吸引了最多的目光。該基金的創辦人,是世界第一大交換式電源供應器制造商,臺灣臺達電子集團(以下簡稱臺達電子)董事長鄭崇華先生。
年過七旬的鄭崇華是個“環?駸岱肿印,從80年代創業初期,他就一心致力于
節能環保的研究,被臺灣媒體稱做“節能教父”。一個生產電源的企業,偏偏想盡辦法讓人們少用電,大力開發
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人們不禁疑惑:他難道不想賺錢了?
企業與環保似乎注定“只能曾經擁有,無法天長地久,”但在責任與利益的平衡之間,鄭崇華帶來了與眾不同的故事。
“綠建筑追求長遠效益”
2006年,臺達電子在臺南建起了臺灣省第一個獲黃金級表彰的綠建筑新廠。綠建筑也稱為
節能建筑,臺達的這座工廠是臺灣第一座完全滿足節能、生物多樣性、綠化量、二
氧化碳減量、水資源及污水垃圾等九項指標的綠建筑,可以說是一個小型的自然循環系統。
這座工廠安裝有可以發電的太陽能
光電板,保留了可供鳥類和昆蟲棲息的沼澤。工廠內種植了各種喬木及灌木,都是臺灣原生樹種,每年可提供 1萬多只鳥類與120萬只昆蟲的食物來源。經過改造的停車場,安裝有自然
通風系統,
采光用自然光,完全沒有我們平時進入停車場壓抑陰森的感覺。
綠建筑的成本一直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對此鄭崇華表示:“實際上成本再增加也不會超過20%,雖然從短期看,‘綠建筑’的費用比較高,但長期而言,其實可以節省更多的能源,因此做環保與追求發展并不沖突。做綠建筑要整體去考慮,比如墻壁做得很好,空調可能就不需要了。把各種
設備的費用整體來算的話,是可以省錢的。”
據臺達提供的資料顯示,臺南的這座工廠通過太陽能
光電板發電一年可節省20萬度的電,折合46萬臺幣(10多萬元人民幣)的電費。另外,透過雨水回收系統,每年可以回收4100噸的水量,用在澆灌、廁所、生態池等方面,一年約省下三個月的用水。
“現在基本上最大的(成本)增加是
建材需要進口,比如你到德國去買一個雙層
玻璃,加上稅金就會很貴,因此我們就想很多點子,(退而)求其次,使用當地的玻璃,現在臺灣已經有
鍍膜的玻璃,效果也不錯。”
鄭崇華十分同意世界綠建筑協會的Cath女士所說的,“
綠色建筑需要一點創意,動動腦,到處都可以節能,省錢!
他還給記者舉了許多從國外考察得來的經驗,比如德國綠建筑為了保暖,根據當地的氣候設計墻壁厚度,里面是空的,塞上經過處理的防霉抑菌的破布條,試驗證明
保溫效果很好。另外,在玻璃上貼一些吸熱的貼紙,利用地熱取暖,在屋頂的
集熱器上開孔燈來照明等都是便宜又實用的方法。
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曾在2006年公布過一項統計數據,消費者購買了達到節能60%標準的綠建筑,造價只是在原來建筑的造價基礎上增加5至7個百分點,而且增加的造價預計在5到8年的時間內就可以收回。
“起步階段需要政府激勵機制”
鄭崇華特別強調,在綠建筑的起步階段,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視。比如德國和日本等國,對
太陽能發電都有相應的補貼和獎勵機制,除了補貼建設的費用,另外還有把老百姓用太陽能發的電進行回購等等措施。
據鄭崇華介紹,在我國,臺灣對綠建筑的知識普及和宣傳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政府除了拿出幾百萬臺幣鼓勵綠色建筑的設計和生產外,還設有相應的評價體系,對綠建筑的環保和節能程度評定星級,這對企業和業主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因此也得到積極的響應。此外,臺灣還有很多
建筑節能指標是強制性的,這也確保了執行效果。
“未來,集團在全球的新蓋廠房都會是綠建筑。”鄭崇華對綠建筑的未來有著美好的期待。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幕墻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