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技術合作項目——中國既有
建筑節能改造項目從
民用建筑改造示范工程為開端,去年底在唐山完成了3棟居民樓的綜合改造工程。總結唐山經驗,我們歸納出幾個要點:前期做好建筑物基礎數據調研非常重要,前期工作越細致,后面的工作越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民用建筑改造在老百姓居住在建筑物的情況下進行,深入扎實的群眾工作是關系到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成敗的關鍵步驟;將節能改造與建筑修復、功能改造相結合、實行‘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可以有效推動‘既改’進程;‘誰受益,誰投資’的融資思路,是將政府、利益團體和群眾等多渠道挖掘融資潛力的有效嘗試;北方地區‘既改’的推動不僅需要國家政策與財政的引導,還需要與熱改密切結合全面推進。”建設部科技司中德合作——中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管理辦公室執行主任姚培女士在接受采訪時說出了以上一番話。北方地區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研討會暨唐山示范項目經驗交流會日前召開,唐山示范項目經驗作為會議的“重頭戲”在會上進行了專題介紹。
以人為本,細致入微做好“既改”
河北一號小區是唐山市震后于1978年建設的第一批小區,示范項目選擇了小區中的3棟居民樓作改造對象(每棟樓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改造技術方案包括
外墻外保溫系統、屋頂、
窗、陽臺、
供暖系統的改造。三棟樓外墻均采用10厘米
EPS外墻外保溫系統。屋頂均鏟除原有
保溫層,增加14厘米PU(或
XPS)
保溫;在窗的處理上,更換空腹鋼窗為雙玻
中空塑鋼平開窗(少部分加裝單層low-e);陽臺改造方面,則保持面積不變,結構加固,更換
欄板;
供暖系統在3棟樓分別采用垂直雙管系統、垂直雙管水平成環系統、垂直單管加跨越管系統;樓梯間
粉刷、安裝
太陽能樓道燈。
據了解,改造前后效果對比較明顯,外墻改造前,預制
鋼筋混凝土板拉結筋輕微
銹蝕,
熱橋嚴重,部分內表面出現
結露、長霉現象;改造后外墻
外保溫用薄抹灰系統,
錨栓固定,有效避免了熱橋。屋頂改造前,粉煤灰和加氣塊保溫層,
含水率高,保溫失效頂層“冬冷夏熱”;改造后,避免了這些缺陷。改造前為空腹鋼窗,絕大部分開啟扇已嚴重
變形,基本關閉不嚴,已有部分業主更換了窗戶;改造后,保溫、
隔音效果較好。供暖系統改造前為鋼串片
散熱器,
鍍鋅管道,上供下給單管串聯系統,不可調,不可計量;改造后,為鋼制柱型散熱器,裝上了恒溫閥和熱計量裝置,系統可調。
成效顯著,多方效益凸顯
示范項目改造從改造前測試與調查;確定改造方案與設計;群眾工作;施工組織;改造后測試等方面開展相關工作。測試與調查的內容包括室外氣候條件、
建筑能耗等。通過測試與調查,確定改造前后的
建筑耗能量;檢測建筑物結構性能;檢測建筑物嚴重熱橋部位;收集與測量建筑物基礎數據,為設計提供基礎數據;收集居民基礎信息,為群眾工作提供基礎。改造方案由中德專家共同確定改造方案,既考慮示范項目的前瞻性與中國的實際情況,兼顧經濟性與節能效果。設計工作由中德共同完成,既部分引入了德國既有建筑改造方面理念與技術體系,又結合了中國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調整。
改造中,群眾工作貫穿始終,細致入微。該項目在測試與調查階段,對居民信息進行調查;確定改造方案后,對居居進行建筑節能宣傳;在確定設計方案時,充分地與居民交流,做到“以人為本”;設計完成后,通過居民大會向群眾講解改造方案;在施工中,就施工安全、進度等與居民進行協調;竣工后,對居民進行
節能建筑使用指導與宣傳培訓。
本次改造施工時間緊,任務重,建設部、地方政府均高度重視,德國技術合作公司也給予了大力的技術支持,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終于在去年供暖前完成改造,確保了居民冬季
采暖不受影響。
改造提高了室內熱舒適度,冬季室內平均溫度由15度提高到22度,生活環境改善,建筑物更加美觀、實用,減少了灰塵、噪聲污染。在節能效益方面,如按每平米每年節省14公斤標準煤的燃燒,全唐山按每年改造6000萬平方米既有建筑測算,每年約節省84萬噸標準煤。對于民用建筑改造融資及成本問題,姚培提到項目辦正在進行每棟樓的投資及決算分析,成本估算的平均標準有一定的差異性,而這種基于實際案例的分析對于北方地區大規模改造的成本預算、標準定額修訂等方面也將提供參考與借鑒。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幕墻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