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寒冷,辦公室里卻異常悶熱,有人穿起了襯衫甚至短袖,還有人因此感冒發燒。之所以悶熱,因為這座幾年前建的大樓屬于封閉型建筑,
窗戶不能自由開啟。冬季
供暖了,可大樓內部的機械
通風系統無法滿足通風需求。在這幢樓里上班,平均每人每年用電超過3000度。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
建筑節能年度論壇上,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做了這樣一組比較:同一氣候條件的地區,一幢是采用中央空調和新風系統的全封閉住宅,一幢是分戶式空調、窗戶可自由開啟的傳統住宅,每年每平方米的耗電量,前者是40多度,后者僅不到10度,相差4倍多。
封閉建筑消耗這么多能源,是為了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但這種環境和傳統的環境相比,舒適度提高了多少呢?兩幢房子的住戶在家的時候,都能享受到合適的室溫和新鮮的空氣,只不過前者不用費力,后者則要打開空調、推開窗戶。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居住、辦公環境舒適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玻璃幕墻、全
鋼結構、大面積飄窗……一幢幢外觀漂亮、內飾豪華的辦公樓和住宅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但這些建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越來越封閉,越來越“不自然”。在這種封閉環境下的“舒適”背后,我們在許多原本不必耗能的地方用了大量能源,導致巨大浪費,甚至造成了不舒適。
本來推開窗戶就可以呼吸到的新鮮空氣,卻因為窗戶封閉著,只能依賴耗電量相當大的通風系統;本來可以自由開關、自由調節室溫的空調,卻因為中央空調“恒溫”的承諾,必須24小時不停歇地運轉耗能……
筆者最近在三亞看到,新建的幾座五星級酒店,大堂全部敞開,形成自然風洞,通風效果非常好,能耗幾乎為零。身處其中,吹著涼爽的“穿堂風”,比空調舒服得多,真正感受到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
其實,老百姓要追求的舒適,并不只是表面上的光鮮,不是把人放在一個封閉的盒子里,用機器制造所謂的舒適環境。而是實實在在的冬暖夏涼,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舒適狀態,是推開窗戶就能呼吸到新鮮空氣的美好。
在內部外部資源環境日益緊張的今天,我們追求生活水平提高、居住舒適度提高的同時,不應該放棄祖祖輩輩留下來的節儉的生活模式,不應該丟掉從大自然中尋找舒適的好習慣。
具體到建筑節能上,一方面,各級決策者應當結合當地的氣候環境,細化
節能建筑標準,完善建筑節能措施,使相關的政策和補貼真正起到鼓勵節能的作用。如北方地區,應把補貼和政策重點放在降低
采暖能耗的供熱改革上,并要求加強自然通風;長江流域,應該發展分時間、分空間的采暖;南方地區,應該盡量減少住宅使用中央空調。大型
公共建筑,則應該嚴格要求外窗可開啟,建立可以調節的自然通風系統。另一方面,房地產開發商應該減少“24小時中央空調、不間斷新風系統”等噱頭式的宣傳,以對社會負責的心態蓋房子、賣房子。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節能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