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紹了“科技奧運”十大專項之——“綠色
奧運建筑評估體系”課題的設計思想、評估內容、評價方法和主要創新。從環境、能源、水資源、材料與資源、室內環境質量等方面闡述了如何全面地提高奧運建筑的服務質量(Q)并有效地減少環境負荷(L)。
關鍵詞:奧運建筑 環境負荷 綠色奧運
一、綠色建筑的發展
2l世紀人類共同的主題是可持續發展,對于城市建筑來說亦必須由傳統高消耗型發展模式轉向高效綠色型發展模式,綠色建筑正是實施這一轉變的必由之路,是當今世界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
綠色建筑是指為人類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工作、居住、活動的空間,同時實現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它是實現“以人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諧統一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實施二十一世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綠色建筑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體現綠色平衡理念,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集成綠化配置、自然通風、自然
采光、低能耗
圍護結構、
太陽能利用、地熱利用、中水利用、
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充分展示人文與建筑、環境及科技的和諧統一。
綠色建筑具有選址規劃綠色合理、資源利用高效循環、綜合措施有效節能、建筑環境健康舒適、廢物排放減量無害、建筑功能靈活適宜等六大特點,不僅可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最為經濟合理,對綠色環境的沖擊最小。
20世紀60年代,美籍
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瑞(Paola Soleri)把生態學(Eco1ogy)和建筑學(A r c h i t e c t u r e)兩詞合并為“Ar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態建筑”(綠色建筑)的新理念。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的爆發,使人們清醒地意識到,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高速文明發展史是難以為繼的。耗用自然資源最多的建筑產業必須改變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太陽能、地熱、風能、節能圍護結構等各種
建筑節能技術應運而生,
節能建筑成為建筑發展的先導。
20世紀80年代,節能建筑體系逐漸完善,并在英、法、德、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廣為應用。同時,由于建筑物密閉性提高后,室內環境問題逐漸凸現,不少辦公樓存在嚴重的建筑病綜合癥(SBS),影響樓內工作人員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以健康為中心的建筑環境研究成為發達國家建筑研究的熱點。
1992年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召開,使“可持續發展”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圍達成共識。綠色建筑漸成體系,并在不少國家實踐推廣,成為世界建筑發展的方向。
30多年來,綠色建筑的由理念到實踐,在發達國家逐步完善,形成了較成體系的設計方法、評估方法,各種新技術、
新材料層出不窮。一些發達國家還組織起來,共同探索實現建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綠色建筑挑戰”(GREENBUILDING CHALLENGE)行動,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實行綜合優化設計,使建筑在滿足使用需要的基礎上所消耗的資源、能源最少。日本頒布了《住宅建設計劃法》,提出“重新組織大城市居住空間(環境)”的要求,滿足21世紀人們對居住環境的需求,適應住房需求變化。德國在90年代開始推行適應生態環境的住區政策,以切實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法國在80年代進行了包括改善居住區環境為主要內容的大規模住區改造工作。瑞典實施了“百萬套住宅計劃”,在住區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二、課題研究的背景
綠色建筑和奧運結合的時間不長,但可持續發展思想與奧林匹克精神依然迅速地實現了和諧與統一。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中已開始嘗試使用一些可再生性能源和高效交通措施;2000年
澳大利亞悉尼奧運會中,綠色建筑的思想開始在奧運場館及其
配套設施的建設中有所體現。悉尼奧運會被認為是目前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屆夏季奧運會,而最能展現悉尼奧運會高科技含量的便是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贊譽的綠色奧運村。這一項目的成功設計、施工與建設,現有綠色
建筑技術評價體系(如澳大利亞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NABERS)亦功不可沒,它是保證建造過程各環節充分體現可持續生態概念的重要措施。該項目的成功,不僅有利地推進了綠色建筑設計思想和設計理念的成熟與發展,而且為澳大利亞在世界范圍內贏得了榮譽和尊重。
北京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提出了綠色奧運、科技奧運和人文奧運的口號,如何使奧運建筑與園區建設能夠真正實現“綠色化”的內涵,建成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與園區,是能否真正實現北京2008年“綠色奧運”的關鍵。在此背景下,“綠色奧運建筑評估體系研究”課題于2002年10月立項,為科技部“科技奧運十大專項”之一,課題匯集了清華大學、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中國
建筑材料科學研究院、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北京工業大學、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北京市可持續發展科技促進中心、北京市城建技術開發中心等9家單位近40名專家共同開展工作,歷時1 4個月。
“綠色奧運建筑評估體系”研究就是力圖通過建立嚴格的、可操作的建設全過程監督管理機制,落實到
招標、設計、施工、調試及運行管理的每個環節,來實現奧運建筑的綠色化。其具體研究內容為:根據綠色建筑的概念和奧運建筑的具體要求,制定奧運建筑與園區建設的“綠色化”標準,研究開發針對這一標準的、科學的、可操作的評價方法;研究能支持這一評估體系正常運行,可在奧運建筑從招標到運行管理的全過程中有效發揮作用的機制與政策,從而確保奧運建筑與園區建設的“綠色化”能得到高水平實現,從“綠色”與可持續發展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評估體系內容簡介
1.全程監控、階段評估
針對園區規劃、業主招標、建筑設計至施工、驗收和運行管理的全過程,在各個建設階段通過科學的評估體系、評估手段及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機制及質量保證體系,以確保奧運園區建設達到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預期目標。按照全過程監控、分階段評估的指導思想,評估過程由4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規劃階段
第二部分:設計階段
第三部分:施工階段
第四部分:驗收與運行管理階段
針對上述不同建設階段的特點和要求,分別從環境、能源、水資源、材料與資源、室內環境質量等方面進行評估。只有在前一階段達到綠色建筑的基本要求,才能繼續進行下一階段的設計、施工工作。當按照這一體系在建設過程的各個階段都達到綠色要求時,這個項目就可以認為達到綠色建筑標準。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