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綠色設想:都江堰新城區不再用空調
災后重建的都江堰,將可能有三個城區———古城區、舊城區和新城區,位于聚源鎮的新城區將投資3億歐元,應用全世界最先進的綠色生態循環系統,新城區的建筑將不會用空調,而改用“
地源熱泵”系統調節室內溫度,新區也有望成為全世界惟一一個“綠色城市”。
02 北京實現“綠色奧運”承諾
作為“綠色奧運”的重要內容,北京已超額完成了2001年申辦奧運會承諾的七項綠化指標。這七項綠化指標分別是:全市林木覆蓋率接近50%,山區林木覆蓋率達到70%,“五河十路”兩側形成2.3萬公頃的綠化帶,市區建成1.2萬公頃的綠化隔離帶,三道綠色生態屏障基本形成,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全市自然保護區面積不低于全市國土面積的8%。聯合國副秘書長、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齊姆•施泰納(Achim Steiner),作為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火炬手,于北京奧運會開幕當天,在中國首都的街道上,參與了火炬傳遞。他認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北京贏得奧運主辦權的時候,就與北京市開始了緊密合作。但真正做出“綠色奧運”承諾的,是中國政府自己。關于“綠色奧運”的一些目標,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此做過獨立評估,最終的報告顯示,中國政府的承諾絕大部分都實現了。
03 迪慶麗江“梅里雪山—老君山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啟動
2008年12月2日,由大自然保護協會和阿爾斯通基金會聯合推出的“滇西北•梅里雪山—老君山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在京啟動。該項目將涉及梅里雪山地區的3個鄉鎮,老君山地區4個鄉鎮的10個村,共計2萬多民眾,旨在為這兩個地區設計并實施一個全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模式,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好該地區具有極高生物多樣性價值的生態環境,使自然、生態、社會和文化環境得到科學的保護。國家環境保護部及云南省人民政府的領導出席了啟動儀式。滇西北地區包含了著名的‘三江并流’景觀,在中國的17個保護區中,其重要性位居首位。該地區是全球最密集的江河并流帶,亞洲最大的三條河流在此處并流近170公里。雖然該地區的面積不到中國總面積的0.4%,卻擁有中國20%的高級植物種類和25%的動物種類。
04 畢節實驗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成效明顯
10月8日,畢節召開“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成立20周年總結工作大會,回顧總結畢節試驗區20年來取得的成就和經驗。20年前,這里是我國西南貧困帶的核心區域,曾被聯合國確定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20年后的今天,一個新的畢節令人刮目相看:GDP、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都增長10倍以上。更令人欣慰的是,這里的山綠了,水清了,人口素質提高了。試驗區成立20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指揮下,在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的支持下,通過畢節各族人民的艱苦努力,用一場成功的改革試驗,創造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奇跡。“山頂植樹造林戴帽子,山腰退耕還林還草種樹系帶子,坡地種牧草和綠肥鋪毯子,山下建基本農田收谷子,發展多種經營抓票子。”這個順口溜被畢節人稱為“五子登科”,正反映了畢節生態建設的思路和實踐。1988年至今,畢節全區森林覆蓋面積從601.8萬畝增加到1284.4萬畝,覆蓋率提高到35%,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015平方公里。
05 深港澳節能減排研討會在深圳舉辦
由龍崗區人民政府、深圳市海外經濟文化促進會、亞太環境保護協會、香港中國城市研究院等機構共同舉辦“2008年深港澳節能減排研討會”,于7月18日在龍崗區召開。該研討會分為“節能減排在深港澳”理論研討和“節能減排在龍崗”實踐互動兩部分。來自中國科學院徐建中、費維揚、葉嘉安和中國工程院金涌、張全興5位院士分別作了專題講座,龍崗區參會企業與專家進行了互動交流。此次研討會不僅積極探索了“深港澳國際綠色都會”共建過程中節能減排領域的合作機遇和方式,還積極探討了“深港澳節能減排技術與服務聯盟”、“深港澳節能減排產業孵化基地”籌建的可行性。
06 上海崇明島將建新一代世界級別生態城市
一座"城市"的最高建筑僅有8層,而屋頂的草坪與綠色植物是天然
隔熱層,公交車以燃料電池為動力,80%的固體廢物實現循環利用......上海的崇明島東灘,將建成世界上首座"生態城市"。在昨日召開的第十九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上,匯豐集團董事長、德意志銀行成員等多位與會代表都提到了崇明東灘,這個生態城成為大會的熱點之一。
07 上海世博會世博中心等6項目成為第一批中國綠色建筑設計評價標識的建筑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日公布了我國第一批“綠色建筑設計評價標識”項目,包括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世博中心在內的6個項目被授予這一標識。綠色建筑評價標識是指國家確認綠色建筑等級并進行信息性標識的評價活動,分為“綠色建筑設計評價標識”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兩類,分別用于處于規劃設計階段和運行使用階段的
住宅建筑和
公共建筑。
08 惠水燕子洞獲國際愛燕總部基地命名并申報世界農業遺產
記者從貴州惠水縣委宣傳部獲悉,2008年5月,香港舉辦的“國際雨燕保護會議”將惠水燕子洞命名為“國際愛燕總部基地”,與會專家學者一致通過《中國珠江流域以惠水燕子洞為代表五大白腰雨燕洞棲生態系統捆綁申報世界農業遺產的調研與建議報告》。燕子洞位于惠水縣羨塘鄉,距縣城74公里,洞口垂直高度215米。每年春季,大約有40至50萬只燕子歸來,當秋季燕群離去時,加上繁育的燕子,可達近100萬只,是國內乃至國際上單個候鳥繁衍棲息點中,跨國跨地區遷徙駐留數量最大、
密度最高、外向活動半徑最寬,也是與人類生態、生活、生產、生存空間近距離交叉影響面最廣的候鳥種群之一。白腰雨燕是國家重點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之典型物種,與周邊山林、農田、人居、村舍形成了互生、互益、互濟的循環生態鏈,惠水燕子洞是解讀人與鳥、與洞、與高度優化的循環農業系統及古今燕子文化的最好最鮮活的教科書。進行該專項申遺,將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人類生態美學遺產和中華民族燕子文化,傳播惠水燕子洞及特大雨燕種群所代表的極高品位的環境美、自然美、生物美、景觀美、和諧美、形象美。
09 京滬同時成立環境能源交易平臺
中國環境能源領域權益交易平臺建設在京滬兩地“破題”。昨天,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和北京環境交易分別在上海的虹口區和北京金融大街掛牌成立。雖然兩個交易所存在有無“能源”兩字的差別,但均是一個環境能源領域各類權益交易的平臺,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推進節能減排、進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是節能減排“市場化”的探索,而原來的節能減排工作主要都是通過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進行干預。
10 貴陽無錫昆明環境公益訴訟機制破殼而出
近年來,貴陽、無錫、昆明等地環保部
門、法院和檢察院,針對本地突出的環境污染行為,在建立完善公益環境訴訟機制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在貴陽、無錫、昆明等地的環境公益訴訟實踐中,地方司法機關注重機制和制度建設,并已經制定了相關規章制度,用以指導實踐。貴陽市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指定法庭集中管轄,無錫確定檢查機關參與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三種方式,昆明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環保局協作執法。實踐證明,環境公益訴訟不僅產生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同樣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果。本報特別約請了環境保護部
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對各地探索環境公益訴訟實踐的進展和經驗進行了總結,希望能為其他地方開展公益訴訟借鑒。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節能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