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 07月30日消息 】“現在,低碳、環保等概念很時髦,很多人都把它們跟高科技與高成本聯系起來了。事實上,要實現低碳環保也不是要花很多錢。如果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很多傳統建筑就能實現低碳、節能。”昨天,在上海
世博會南京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何鏡堂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的他還以中國館為例說明。
“斗拱”實現冬暖夏涼
“我現在還經常去中國館,在世博園她就是中國的名片。她位于正南北中軸線上,非常大氣、雄偉,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每次看了都讓我感受到很強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何鏡堂飽含深情地介紹他的得意之作,他還透露很多游客在參觀完中國館后也有相同的感受。
中國館有著濃厚的中國元素,更令何鏡堂稱道的是,其建筑空間布局非常注重
節能環保。比如:架空的設計使得基底平臺能自然通風,而層疊出挑的造型起了
遮陽作用,還能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冬季遇上大晴天,平臺能有6個多小時沐浴在陽光里,取暖上節能不少。
“中國館的例子很好地說明,低碳節能不一定就意味著高科技、多花錢,即使是我們的傳統建筑,只要能跟當地氣候因素、自然條件結合起來,照樣能夠實現低碳。”何鏡堂表示,建筑本身可以通過合理的設計布局來實現冬暖夏涼、自然通風。比如,嶺南地區的一些傳統建筑,就很好地實現了遮陽、
隔熱、
防潮的功能。
何鏡堂說,中國雖然國力日益強盛,但很多老百姓仍不算很富裕,經濟實力有限,一味地追求高科技高投入并不現實。
低碳趨勢是自然與科技的結合
在何鏡堂看來,未來的低碳趨勢是自然與科技的有效結合。他強調指出,
建筑節能不能光靠高科技,在實現了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后可適當采用高科技。“有經濟條件的運用高科技,如
新型玻璃等材料。但最主要的是要在規劃的時候就從地形、
采光、通風、朝向等自然環境考慮,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使建筑冬暖夏涼,節省能源。”
何鏡堂認為,中國館便是這兩者合理結合的典范。據他介紹,國家館大屋頂與外墻上的
太陽能光伏板,讓整個建筑照明用電自給自足。屋頂還是雨水收集系統,能實現雨水的循環利用,派上綠化澆灌、道路沖洗的用場。
何鏡堂透露,中國館的建筑里蘊藏了許多科技細節,對未來建筑如何降低
建筑能耗起到示范作用。“比如,地區館屋頂設計了一個‘新九洲清晏’園林,它同時也是調控溫度的‘天然空調’,能產生8℃-10℃的降溫效果。”據了解,中國館所有的
窗戶還用上了低耗能的雙層
玻璃,國家館內應用的冰蓄冷技術也能大幅降低用電負荷。【完】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節能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