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大褲衩”、“秋褲樓”、銅錢大廈……提到這些名字,你的腦中會馬上浮現出一系列奇形怪狀的建筑。近年來,各地“奇葩”建筑層出不窮,追求建筑的“奇葩”效果也蔚然成風,引得網民吐槽無數。日前,習大大在會議上提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頓時贏得網民一片叫好和喝彩聲,可見人們對“奇葩建筑”已經忍無可忍。
除了吐槽和批判,對于奇葩建筑盛行這一現象,我們也不得不多問幾個【為什么?】。
1、為什么寧可挨罵也要建奇葩建筑?
外形奇特還不夠,東施效顰現象同樣泛濫。最近,海南農民就建了個別墅,外形酷似美國國會大廈;河北省石家莊市一座高仿的埃及古文物獅身人面像,還曾遭到埃及文物部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投訴……
問題是,奇葩建筑真的“美”、真的“實用”嗎?事實證明,很多奇葩建筑終逃不過拆遷、閑置等命運,即便是所幸得以留存下來的,也淹沒在人們的戲謔、吐槽中。
究竟是什么吸引著一座座城市前赴后繼地建造“奇葩建筑”?為什么寧可被老百姓罵娘也要“樓不驚人死不休”?除了媒體曝光過的“為了風水”、“圖政績”等因素,還有沒有其他原因?
2、為什么中國都市總成為洋設計師試驗場?
俗話說“吃水不忘挖井人”,討論中國的奇葩建筑,不得不提它們的設計者們。細數那些“聲名遠揚”的奇葩建筑,會驚訝地發現,其中很多由洋設計師設計。
對于大批量的外國設計師,人們不禁想問,是中國人自己不會設計建筑嗎?撇開狹隘的民族主義不談,單從因地制宜的角度考量,盡管國外的設計師和設計思想會給國內的建筑設計帶來一絲新鮮氣息,但國外的設計風格是否適合中國國情?國外的設計師能設計出符合中國國民心理需求的建筑嗎?
為什么要這樣崇洋媚外?設計界真的就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嗎?從媒體的披露來看,很多洋設計師那些試驗性質的方案,在國外根本不會獲得審批通過,偏偏就能在中國的土地上盡情“做實驗”,我想問一問拍板的官員們,你們究竟是賤呢?賤呢?還是賤呢?
3、為什么總要打造“東方XXX”?
縱觀國內奇葩建筑,還有一大特點,那就是各地動輒哭著喊著要打造“東方威尼斯”、“東方慕尼黑”、“東方斯德哥爾摩”、“東方阿姆斯特丹”、“東方佛羅倫薩”……
照你們的思路,把西方的城市都“山寨”到中國來了,那讓我們中國人的自己的城市和建筑何處安身?你這樣做倒是讓“洋大人”賓至如歸了,可咱們中國人在建筑風格和傳統上的“根”該從哪里汲取水分和養料?
難怪有老外感嘆,中國的都市現在像美國,像英國,像法國,像德國,就是不像中國。你以為他們在夸咱們嗎?
4、為什么人一有權力就成了門門通的“專家”?
在中國,有一種怪現象。一個人只要屁股坐上了官椅,好像就瞬間成為了三百六十行綜合型專業人才,成為了門門通門門精的專家。完全違背了“術業有專攻”的科學邏輯。
就是因為有這樣官本位的傳統和“潛規則”,才總是讓“權力”成為建筑的真正“設計師”,這一現象直接導致不具備專業素養的官員們對設計師們指手畫腳,亦或是直接選定設計師或設計單位,而選擇依據則“完全憑個人好惡”。
專業人士分析稱,目前建筑設計行業遇到的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外行指導內行”。于是,琳瑯滿目的奇葩建筑,充斥著竟是個人喜好與非專業判斷,把本應可靠實用的城市建筑搞得面目全非、顫顫巍巍,何談“美感”、何談“安全感”?
5、為什么設計師變成了權力的奴隸?
習大大曾經明確指出,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建筑也同樣是一門藝術,它不能夠做市場的奴隸,更不能做權力的奴隸。
官員說“要高的”,設計師不敢建矮的,官員說“要低調奢華的”,設計師不敢建“高大上的”——我們不能去責怪設計師們“沒節操”和“趨炎附勢”,面對絕對的權力,人在屋檐下的他們怎能不低頭?我們應該反思的是,究竟為什么要讓某些官員權力大到可以對任何事指手畫腳拍板定論。
《墨子》曰:“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官員在其位不謀其政,凈想著如何在城建時竭力滿足自己的“奢靡心態”,城市難免淪為官員們的后花園,“千城一面”的疑問,不攻自破。


大號購物籃:美國俄亥俄州Newark市Longaberger Basket公司總部,建于1997年
野獸派圖書館: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Geisel圖書館,于1970年建成
原子彈云霧:科索沃國家圖書館,于1982年落成

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昆山市花橋國際商務城綠地大道附近,十多棟大樓外圍披上頭暈目眩的裝飾“彩條”,“彩條”由黃色、藍色、灰色、醬紅等幾種色系構成。

近日,吉林省吉林市長春路臨江廣場附近有這樣一個奇怪的樓宇,外形酷似帆船,下半截完全封閉,上半截正常有居民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