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獲悉,一份由14家
玻璃瓶企業老總聯名起草的講演,即將上書中國醫藥(17。89,0。21,1。19%)包裝協會和中國輕工協會。
這份講演,旨在表明這是行業內的一次集體行為,這14家企業強烈要求城市和農村居民醫保的基本藥物目錄中禁止使用
塑料瓶(袋)的輸液,一律改為玻璃瓶輸液;一甲以上病院玻璃瓶輸液的使用量不少于80%。
有關行業專家分析說,醫用玻璃瓶與塑料瓶包裝之爭,看似是簡樸的市場競爭,實在是掩蓋了巨大利益驅動下的不公平競爭。
另一面,本報記者了解到,在這場爭斗中,相關外資企業也成了角力者之一,而相關主管部分的相左意見,更讓這14家
玻璃制品企業感到萬分糾結。
玻璃瓶市場迅速萎縮
談宏宇是武漢華夏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也是此次呼吁“限塑令”的帶頭人。此次起草講演的原由是“談宏宇們”的醫藥公司生存環境正面對惡化,由于越來越多的藥廠開始改用塑料輸液瓶(袋)。
在談宏宇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份“哀求限制使用塑料輸液瓶(袋)的講演”,而這份講演即將上書給中國醫藥包裝協會和中國輕工協會。
記者留意到,整篇講演用詞強烈,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談宏宇焦急的心情:我們強烈哀求醫保的基本藥物目錄中禁止使用塑料瓶(袋)的輸液,一律改為玻璃瓶輸液;一甲以上病院玻璃瓶輸液的使用量不少于80%。
談宏宇為了讓講演更有說服力,特地對湖北周邊的制藥廠進行了調查,發現相同規格的玻璃瓶與塑料瓶差價在0。6~0。7元之間,病院均勻售價二者的差距更大,例如,250ml的葡萄糖液,玻璃瓶的是1。59元/支,塑料瓶的是2。76元/支。
談給記者算了筆賬:假如按武漢市850萬常住人口、300萬活動人口,每人每年消耗大輸液4支來計算,全市人民將因藥廠更換成塑料包裝輸液而多支出醫藥費5000多萬元。守舊估計,目前我國大輸液每年產量為80多億支,假如全部使用塑料瓶,全國每年要多支出80多億元醫藥費。目前的現狀是玻璃瓶包裝的市場正在萎縮。
據統計,2006年,玻璃鹽水瓶的產量約120億支左右,而到了2008年變成了90億支左右。
“近幾年的玻璃輸液瓶產量竟然泛起快速下滑趨勢,原因就是越來越多的藥企使用了塑料瓶。” 談宏宇以為。
記者從中國醫藥包裝協會了解到,近3年,塑料瓶輸液瓶已經占到整個市場的30%~40%。
何以遭遇排斥
為什么價廉的醫用玻璃輸液瓶遭到排斥?
“醫用玻璃與塑料包裝之爭,看似是簡樸的市場競爭,實在是掩蓋了巨大利益驅動下的不公平競爭,一方面最直接的顯現是制藥企業可以通過更換塑料包裝進步藥品的出廠價,另一方面,高藥價可以給醫療單位帶來高利潤。”中國輕產業信息中央副書記劉向軍對記者表示。
“使用塑料瓶主要是考慮到塑料輸液瓶自重輕、不易
破裂、便于運輸儲存,這是國際趨勢。”雙鶴藥業(22。01,0。43,1。99%)一不愿意具名的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記者了解到,雙鶴藥業是率先引入塑料瓶輸液出產線的企業之一,目前該公司塑料瓶與玻璃瓶的出產比例是1:1。
除了運輸上的便利之外,該人士還以為是利益上的考慮,“由于幾年前的價格戰,一瓶葡萄糖液還不如一瓶純清水值錢,但使用塑料包裝后,就可以順勢進步產品的價格,讓公司的獲利空間更大,這是越來越多使用塑料瓶的最重要原因。”他說。
另一面,病院也歡迎塑料瓶包裝的輸液藥品,由于病院也是受益者。
“病院對藥品的定價高低全取決于實際進價,進價越高,賣得越高,利潤空間越大,而患者則要為這種豪華包裝買單了。”劉向軍對記者先容說。
在劉向軍看來,這種制藥企業與醫療單位形成的利益聯結關系,就如統一雙無形的手抹殺了醫藥的玻璃制品包裝市場。
10月2日,國家發改委宣布了國家基本藥物的零售指導價格,其中提到,政府辦的基層醫療衛氣憤但愿構,實行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也就是說患者將以進價購買藥物,調整后的價格從10月22日起執行。
但這則公告并沒有讓玻璃制品企業感到特別高興,此前很多地方政府也有類似做法,但效果并不怎么樣。
早在2006年,北京曾在所轄的18個區縣的基層醫療機構展開試點,實施300多種基層用藥的零差率銷售,但因為政府補償機制沒有跟到位,導致零差率藥品在基層的使用情況并不理想。天津2009年也碰到了類似情況。
2007年5月,洛陽市發改委、衛生局等單位聯合出臺政策,對洛陽市大輸液定價辦法進行改革:無論各病院購進何種包裝的大輸液,進價又是多少,病院的加價部
門都是
固定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限制病院購進高價大輸液。
該政策推行前,洛陽市已有4家病院完全使用塑料瓶大輸液,32家病院使用比例超過50%。但是,在政策推行后的三個月內,玻璃瓶的使用增幅大幅上漲為216。67%。
不外,因為此舉對病院的收入有很大沖擊,有一些試點病院并沒有執行此政策,并且向政府相關部分強烈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在調查中,劉向軍發現,城市醫療衛生單位選用塑料包裝的比例遠遠高于農村醫療衛生單位,“原因十分簡樸,公費醫療或社會統籌由政府和社會醫療保險機構買單,而農村則是患者自掏腰包,對價格更敏感。”
利益鏈中“隱現“外資身影
“促進塑料包裝迅速發展是多方利益團體的要求,其中唯獨沒有終極買單者——患者的需求。”中國醫藥包裝協會一不愿意具名的常務理事對記者說。
這位理事先容說,多方利益團體中,除了藥企和醫療單位外,還有外資
設備商的身影。
據了解,1998年的中國醫藥包裝協會理事年會上,塑料醫藥包裝就提上了技術討論日程,當時專家以為塑料醫藥包裝還有很多不確定性,會議上提出了十幾條塑料醫藥包裝在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題目。因此塑料包裝一直沒得到發展,直到近三四年才有了迅猛發展。
“這與政府相關部分的立場有很大關系。國家發改委在制訂藥物價格時就存在題目,不是同藥同價,而是根據所用
包裝材料而制定不同的價格。”上述常務理事以為。
在2009年12月召開的中國醫藥包裝協會理事年會上,中國醫藥包裝協會的某些領導曾對玻璃制品企業公然表示:“你們鹽水瓶企業回去協商一下,看未來是轉產仍是封閉。”
在這些玻璃制品企業看來,這句話或許代表了政府對醫藥包裝發展的立場,這與他們期望的好像有些相左。
不外,也有中國醫藥包裝協會的其他領導在與企業的會下交流中,以為鹽
水玻璃瓶企業的“公關、宣傳”工作做得不到位。
“目前藥廠所用的塑料包裝的原材料大多是直接從國外入口而來,然后海內企業再進行簡樸的加工,出產設備也需從國外引進。”上述常務理事表示。
一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說,外資企業在塑料包裝宣傳和公關方面下了不少工夫,而海內的玻璃瓶制品企業這方面的功夫可能弱一些。
“通常而言,市場都是被利益所驅使的,企業用利益營造、引導市場。不外,因為輸液瓶牽扯到國計民生,應由國家工業政策規范,這是國家的職責。”上述常務理事以為。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玻璃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