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構建共性技術和高技術傳輸平臺
①針對企業存在的共性問題,提高產品的合格率和工藝出品率,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實現綠色鑄造。支持科研單位面向生產需求、著力解決生產實際問題,這應當成為鑄造技術研究的主攻方向。
②建立高技術傳輸平臺。開發關鍵件的鑄造技術,實現國產化。通過與國外的研究機構和企業合作,引進消化高新鑄造技術,與工廠一道開發關鍵件的鑄造技術研究,并轉化為新產品進入市場。希望政府在這方面加強投入,鼓勵大的科研機構與大型企業集團共同合作,解決事關國計民生的關鍵件的國產化問題。
(4)注重能源與環保立法
鑄造行業勞動條件惡劣,對環境的危害也較大。應加大
政策法規對這方面的限制力度,環保勞保的準入門檻也應升高,已有的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的鑄造廠點應關閉。提高從事冶煉、澆注和清理作業的工人和臨時工的待遇,并為其提供保險。加強能源的科學管理,加強
節能技術改造或高耗能設備的更新換代。
(5)制定人才政策,加強技能培訓
由于鑄造是個苦臟累的行業,待遇也低,因此學生不愿學,工人不愿干,許多跨入這個行業的人也想盡辦法跳槽,造成人才短缺。國家應從長遠考慮,制定吸引和穩定人才的政策。針對目前許多高校不設鑄造專業的情況,可采取企業委托培養及廠校聯合辦學方式培養人,并且要特別重視對其計算機軟件的培訓。通過建立全國性和地區性的技術培訓基地,提高技術人員和工人的鑄造水平。同時還要加強鑄造企業的領導和管理人員的培訓,使其掌握現代管理知識,建立起現代管理體系,使企業依靠管理出效益。
(6)注重自主創新
加大鑄造企業的重組和結構調整,進行專業化生產,實現地域化聚集,壯大龍頭企業,使中小企業圍繞產業鏈集聚,實現基礎配套、特殊工序裝備、檢測設備、信息網絡、環保設施等資源共享;充分權衡當地的資源、人力、資本和市場,把握優勢,突出集群的特點。在企業、產品集聚的同時,實現信息的集聚、人才的集聚、技術的集聚,甚至競爭的集聚,產生規模效應。不應盲目地購買技術、設備和產品,必須加強自主創新,生產更多滿足國民經濟和國防安全的高精尖鑄件,并將材料研究融入其中,參與國際競爭。【完】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