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深圳綠色建筑碩果累累,今年前三個季度,深圳新開工的綠色建筑建設項目已達120個,已建成和在建綠色建筑總建筑面積達1383萬平方米;已有89個項目獲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總建筑面積978萬平方米,其中13個項目獲得國家最高等級三星級,建科大樓、華僑城體育中心、南海意庫3個項目獲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一等獎,深圳由此成為目前國內綠色建筑建設規模、建設密度最大和獲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綠色建筑創新獎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從國外的成功經驗來看,在節能減排上效果顯著的低碳型綠色建筑將成為破解資源瓶頸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抓手。據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估計,與常規建筑相比,典型的綠色建筑耗電要減少32%,總能耗減少36%。因而早在上世紀80年代,建設綠色建筑在發達國家已達成共識,國內近年來對綠色建筑也是日益看重。而深圳在推行綠色建筑方面,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去年3月,深圳榮獲全國首個綠色建筑實踐獎——“城市科學獎”今年的高交會更是首度開辟綠色建筑展區,一座“綠色之家”將集中介紹深圳10多年間推進綠色建筑的成果,也將集中展示綠色技術如何提升生活水平。
深圳推行綠色建筑的一個重要特色在于,以保障房建設為突破口,深入開展建筑工業化示范推廣。龍悅居一期、二期每年總計可節省約140萬元運行費用,每年節約標煤約600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400噸、減排二氧化硫約11噸、減少煙塵排放約6噸/年。龍悅居三期保障性住房項目大面積應用工業化技術建造,總建筑面積21.5萬平方米。結構采用內澆外掛體系,外墻、樓梯、室外走廊采用工業化PC構件,通過工業化建造方式,工期比使用常規技術縮短6個月,建筑垃圾減少80%,材料損耗減少60%。
今年8月20日,《深圳綠色建筑促進辦法》正式實施,該辦法加強了對綠色建筑相關產業發展的規范管理,自此,深圳成為在國內率先探索全面促進綠色建筑發展立法的城市。今年起所有新建建筑項目全部按綠色建筑標準建設,其中,保障房項目、政府投資項目、社會公益性項目、綠色建筑示范區內的全部項目已優先保證全面推行綠色建筑標準。早在2001年,深圳就率先推出綠色建筑地方標準。從2010年開始,深圳更是發布政府文件,要求所有新建保障性住房必須按照綠色建筑標準建設,并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和使用綠色再生建材產品。今年,深圳普及綠色建筑的力度進一步加大,新開工房屋建筑項目全部推行綠色建筑標準。根據官方資料顯示,深圳僅今年就有23個新增項目通過綠色建筑評價標識,涉及建筑面積303萬平方米,接近總量的四分之一。
深圳以本地適宜為原則,建立并完善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標準規范體系。目前,已頒布實施《深圳市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實施細則》、《深圳市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實施細則》、《深圳市綠色建筑評價規范》、《深圳市建筑節能工程施工驗收規范》、《深圳市建筑廢棄物減排技術規范》、《深圳市建筑能耗定額標準》6部標準規范,正在組織編制《深圳市綠色建筑設計規范》等20部標準規范。
接下來,深圳將更加完善相關科技創新和技術標準支撐體系,出臺并實施更嚴格的建筑節能標準,推進更低能耗建筑的發展,在深圳市范圍內全面推廣綠色建筑全過程、各領域的專項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技術,同時加快編制實施綠色建筑、智慧建筑、建筑工業化、建設科技創新等各方面的相關技術標準等,讓深圳真正成為中國節能減排和綠色建筑的先鋒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