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日本是地震頻發地區,一般的小地震,對于日本公民可能早已習以為常,即使是2011年3月11日的9級大地震,也沒有房子被震倒,那么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裝配式的建筑,柱子和梁都是現場拼裝而成,這樣的房子遇到大地震真的安全嗎?下面小編帶你一起來看看日本裝配式超高層建筑工程的房子是如何實現抗震的。
以東京本八幡的一棟超高層(詞條“超高層”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全預制結構為例
一、基本結構
框架結構,結構高度144.2米。地上42層,標準層層高3.3米,一層地下室,管樁基礎。

二、平面與體型
1、體型對稱,外框投影邊長41.4米,高寬比3.48。規整的平面與體型,較小的高寬比,是結構利于抗震的第一步。
2、內筒與外圈均為PC框架(詞條“框架”由行業大百科提供)(PC柱、PC梁)。在內筒內側有一榀鋼框架(見圖示),由鋼柱鋼梁建造(僅作為機械升降停車庫,基本不作為抗側力體系)。

日本高層建筑普遍使用框架結構,剪力墻只在低、多層中使用,是因為日本人認為剪力墻相比框架而言抗震性能不明確;更重要的是,框架相比剪力墻更加“柔”,能夠承受更大的變形,在日本的規范中,框架結構的層間位移角(就是樓層的水平位移除以層高)可以允許做到1/120,而國內為1/550,即日本認為地震時讓建筑“適當搖擺以釋放能量”要好過“硬扛”。配合以隔震減震技術,日本的框架結構可以做到200米高。
三、減震柱的使用
減震原理:當地震來臨,柔性建筑就開始晃動,所產生的能量就要全部被減震柱吸收掉,保護關鍵的柱子、梁不被破壞。
布置位置:內筒三跨PC柱的左右兩跨,四周各2根,每層8根;從1層布置至29層,共計232根。


▲內筒三跨PC柱的左右兩跨

▲從1層布置至29層
內筒框架因剛度較大,將分配較大的水平作用(約60%~80%的地震、風荷載)。尤其是內筒角部變形較大,故將減震柱布置于此,可最大限度發揮其吸收能量、保護主體的功能。而只布置3/4高,是因為結構底部承擔了主要的水平剪力與傾覆力矩。頂部雖然位移較大,但位移角參數能控制在有效范圍,安全無影響,加上底部3/4已有減震器參與工作,頂部加速度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減震柱構造:上下兩塊對稱的帶翼緣鋼板,與梁可靠連接,中間是相對較軟(屈服點低)的鋼材。

對于高層彎剪型結構,水平剪力最大一般出現在樓層中部,此處設置較低屈服點的鋼材,可以充分發揮其承擔剪力、變形耗能作用?赏ㄟ^計算調整軟鋼厚度及尺寸,使其符合大震下的往復受剪變形性能。

減震柱施工圖:首層至6層各減震柱型號有差別,而7~29層則統一一種型號,區別在于軟鋼板厚以及上下板端的連接節點。


▲7~29層減震柱布置圖
減震柱凈高2800,分為三段,上下兩段(紅色所圈)位安裝加勁板,中間為軟鋼。
上一頁12下一頁